2025年11月4日,紐約再次刷新美國政壇的“下限”與“上限”。
34歲的印度裔穆斯林議員馬姆達尼成功當選紐約市長,不光成為該市歷史上最年輕的掌舵人,也是首位穆斯林市長。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竟敢放話特朗普:“他只為富人服務,而我,是他的最大威脅。”
這個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青年市長,帶著“凍結房租”“免費公交”“富人加稅”的左翼大禮包殺入權力中心,徹底攪動了美國城市政治的舊水面。
![]()
破局者馬姆達尼:從街頭走進市政廳的大門
在紐約這種政治資源密集、金錢影響力極高的大城市,想靠草根力量逆襲,難度不亞于在曼哈頓找一個低廉的單身公寓。
但馬姆達尼做到了。
他沒有靠名門背景,也不依靠傳統政客那種層層資源堆疊的老路,選擇走進社區、深入街頭,和普通市民面對面交流。
更關鍵的是,他的志愿者為他在紐約街頭穿梭,借助TikTok和小紅書式的短視頻平臺,用“講人話”的方式講政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封鎖。
![]()
他的政策聽起來像是“另一個星球”的提案:房租凍結、公交免費、富人多繳稅。
這些主張在富人眼里可能是“災難預告”,但在月租超過4000美元、物價年漲5.3%、四分之一居民連基本生活都難以負擔的紐約市民眼里,卻是救命的稻草。
馬姆達尼的支持群體也非常精準,他抓住了穆斯林社群、年輕人和城市工薪階層這三股力量,借助紐約實行的“排序投票制”,與得票第三的進步派候選人蘭德達成協議,成功整合左翼票倉。
這種“多族裔-多代際-多訴求”的組合,不只是選戰策略,更是一種新型政治動員模型。
他背后還有一張強大的“全國左翼網”,民主社會主義者領袖桑德斯、年輕激進派代表AOC都為他站臺,構建出“紐約實驗—全國復制”的戰略鏈條。
![]()
這種打法既是一次地方突破,也是一種全國布局。
在這個背景下,馬姆達尼的勝利就不只是選舉的勝出,更是建制政治規則的一次突圍。
他用事實證明,在階級矛盾加劇、貧富鴻溝拉大的今天,能說清“你生活為什么越來越難”的候選人,才最有可能贏得選票。
特朗普的“噩夢”:紐約市政廳吹來社會主義的風
馬姆達尼勝選后,特朗普的反應也像被潑了一盆冰水。
他迅速發聲,指控馬姆達尼是“反猶分子”,并放出威脅,要削減對紐約的聯邦撥款。
![]()
面對這番炮轟,馬姆達尼回敬得也很干脆:“紐約不靠施舍活著。”這場嘴仗的背后,其實是兩種政治理念的正面交鋒。
《福克斯新聞》頭版甚至稱“紐約變成社會主義戰場”。
馬姆達尼沒有回避“社會主義”的標簽,反而高調擁抱。他的勝選演講,多次引用“民主社會主義”的理念,并直言要讓資本為底層市民“買單”。
但資本市場顯然沒有那么樂觀,馬姆達尼一提出“富人稅”,紐約的金融圈立馬炸鍋。
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頭宣布暫停在紐約擴張計劃,多家地產商開始拋售高端物業,擔心“左翼市長”會把紐約變成“資本禁區”。
更復雜的是,特朗普正試圖利用移民政策來壓制馬姆達尼,比如要求廢除“庇護城市”政策,影響紐約的移民接收機制。
![]()
然而紐約司法體系自治性極強,這場聯邦與地方之間的博弈,很可能會上升為法律拉鋸戰。
這也讓馬姆達尼的市政廳變得不只是一個市政府,更像是進步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的一線陣地。
他的治理效果,很可能成為2026年中期選舉兩黨路線選擇的風向標。
而紐約這個“資本主義心臟地帶”,突然多了社會主義脈搏,特朗普的“噩夢”可不止一個晚上。
“紐約實驗”能走多遠?民主黨的路線之爭已拉開帷幕
馬姆達尼的勝利,在民主黨內也掀起巨大波瀾。
民主黨全國眾議院領袖杰弗里斯直到選前一天才姍姍來遲地表態支持,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更是全程保持沉默。
![]()
這不是“忘記發聲明”,是黨內對激進路線還沒有達成共識。
溫和派擔心,馬姆達尼的左翼路線會被共和黨當成“社會主義恐嚇教材”,影響到關鍵州選情。
而進步派則認為,他的勝選提供了明確信號:經濟議題比身份政治更有動員力,草根敘事能激活年輕選民,反擊特朗普主義不能靠妥協,要靠對抗。
不過,說得響不等于做得成。
馬姆達尼提出的免費公交、保障房等政策,年預算至少需要百億美元。在特朗普可能削減聯邦撥款的背景下,這些錢從哪里來?
他計劃通過“富人稅”和市營項目來籌資,比如開設公營雜貨店、公立藥房等,但這條路并不好走。
![]()
利益集團已經開始反擊,紐約房地產聯盟(REBNY)計劃就“租金凍結”提起違憲訴訟;教師工會和公交工會也趁機提出漲薪要求,內部聯盟也存在分配矛盾。
馬姆達尼要在理想與現實、動員與治理之間找到平衡,難度不亞于在地鐵上喝咖啡不灑一滴。
這場“紐約實驗”不是個人表演,是一場制度壓力測試。
如果馬姆達尼能做出自己的承諾,他的模式可能被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復制。
但如果搞砸了,民主黨可能會迅速掉頭回歸中間路線。
![]()
結語:從勝選到治城,挑戰才剛剛開始
馬姆達尼喊出了激進口號,也拿下了市長寶座,但真正的考驗才開始。
他不是在治理一座普通城市,是在最大、最復雜、最敏感的城市里,試圖給“資本主義”調方子。
短期看,紐約是馬姆達尼的實驗室,他的政績將決定民主黨未來十年的方向。
長期看,美國可能走向“紅州小政府、藍州高福利”的邦聯化格局,而他是這條路徑上最早、最響亮的一聲鑼。
對世界來說,馬姆達尼的勝選提供了一個新范式:在都市化、貧富懸殊加劇的背景下,大城市是否能用公共服務而非市場邏輯來解決社會問題?
這場實驗成敗與否,或許會影響全球其他大城市的治理思路。
![]()
最終,這場勝利不是終點,是一場豪賭的起點。馬姆達尼要做的,不是證明自己能罵特朗普,是證明紐約可以在不依賴資本寵愛的前提下,也能活得體面。
他如果真是特朗普的“最壞噩夢”,那也得靠實績說話。
否則,夢醒得有多快,就看現實打臉有多重。
參考信息:
“國際觀察丨‘90后’當選紐約市長美國政壇‘新氣象’?”·新華社·2025?11?05
“多家美媒:‘社會主義者’馬姆達尼贏下紐約市長選舉”·觀察者網·2025?11?05
“佐赫蘭·馬姆達尼贏得美國紐約市市長選舉”·央廣網·2025?11?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