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不少人支持臺灣的館長和鄭麗文,這股跨海峽的熱度,人們得把這事兒想明白。有句實在話必須說透:大陸好幾億人支持他們,真不是因為他們個人多有魅力、多招人喜歡,核心就一個。他們站出來反對“臺獨”,跟大家盼著祖國統一的心思對上了。這道理不光館長和鄭麗文得拎清,所有臺灣搞政治的,還有臺灣同胞,都得心里有數。
![]()
館長和鄭麗文的政治軌跡高度重合,兩人早年都是“綠營”陣營里的核心骨干,甚至一度是“臺獨”理念的積極傳播者。鄭麗文的“綠營”經歷尤為典型,上世紀90年代末她剛踏入政壇時,就以民進黨青年才俊的身份嶄露頭角,憑借犀利的口才成為民進黨在媒體上的“代言人”。
那時候的她,跟著民進黨喊著“臺灣主體意識”的口號,在各種政論節目里攻擊“一個中國”原則,甚至參與過反對兩岸經濟合作的街頭活動,是民進黨塑造的“抗中”符號性人物。民進黨為了培養她,給了她不少資源,2004年還助她成功當選“立委”,成為當時臺灣政壇最年輕的女性“立委”之一。
![]()
而館長作為臺灣知名的媒體人和意見領袖,早年也深陷“綠營”的輿論漩渦。他創辦的節目初期主打“本土敘事”,大量采用民進黨提供的“素材”,渲染“大陸威脅論”,甚至在節目里調侃兩岸統一議題。
那時候的他,覺得民進黨喊的“為臺灣爭取利益”是真心話,也相信“臺獨”能讓臺灣“更有尊嚴”,憑借這種立場,他的節目在“綠營”支持者中收獲了不少流量,成為臺灣南部“深綠”群體認可的“自己人”。
![]()
但“綠營”的畫餅終究抵不過現實的耳光。鄭麗文在“立委”任上,親眼目睹了民進黨內部的丑陋嘴臉:為了爭奪權力,派系之間互相傾軋,根本不顧及民生福祉;陳水扁政府的貪腐丑聞曝光后,民進黨高層還集體包庇,試圖掩蓋真相。
更讓她寒心的是,2006年她因公開批評民進黨執政弊端,遭到黨內瘋狂打壓,不僅被剝奪了重要職務,還受到了支持者的人身攻擊。她看著臺灣經濟在民進黨執政下持續下滑,年輕人失業率飆升,而民進黨卻還在拿“統獨”議題轉移矛盾,終于認清了民進黨“只搞政治、不辦實事”的本質。2007年,鄭麗文毅然宣布退出民進黨,公開表示“民進黨已經背離了為民服務的初心,淪為權力斗爭的工具”。
![]()
館長的覺醒則源于對普通民眾的共情。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后,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導致兩岸交流急劇降溫。館長在走訪高雄農漁產區時,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以前靠著大陸訂單不愁銷路的香蕉、蓮霧,如今堆積如山爛在地里;不少做兩岸旅游生意的商戶倒閉,員工失業。
有農戶拉著他的手哭訴:“以前大陸客人多的時候,一年能賺幾十萬,現在民進黨搞‘臺獨’,訂單沒了,全家都快吃不上飯了。”這些真實的民生疾苦,讓館長開始反思自己此前的立場。他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發現“臺獨”理念根本站不住腳,兩岸同根同源的事實不容篡改。之后,他在節目里公開道歉,承認自己早年被民進黨“洗腦”,并開始大力批判“臺獨”行徑,呼吁兩岸加強交流合作。
![]()
2012年,鄭麗文正式加入國民黨,成為反對“臺獨”的中堅力量。她在各種場合明確表態“我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面對“綠營”的抹黑和攻擊,也從未動搖。館長則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制作了大量介紹兩岸文化、經濟交流的節目,讓更多臺灣民眾了解真實的大陸,打破了“綠營”的輿論壟斷。
朱镕基總理曾言:“臺灣誰支持統一,我們就支持誰。”這句話精準點出了大陸民眾支持的底層邏輯。支持的從來不是某個人,而是支持統一的立場。館長和鄭麗文的轉變,之所以能獲得大陸民眾的廣泛認可,不僅因為他們敢于否定過去的錯誤,更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中國”原則。
![]()
當然,人們也能客觀看待他們所處的現實環境。如今國民黨并非臺灣地區執政黨,兩人在臺灣的政治生態中,要穩固自身地位、應對“綠營”的惡意攻擊并不容易。鄭麗文在國民黨內部要平衡不同派系的利益,還要為2026年的選舉做準備;館長的節目也時常遭到“綠營”的打壓,甚至面臨停播的風險。
但理解歸理解,底線不能動搖:大陸民眾的支持始終以“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為前提。
![]()
從“綠營”骨干到“統派”力量,館長和鄭麗文的轉變之路充滿了艱辛,卻也為更多臺灣政治人物和民眾樹立了榜樣。他們的經歷證明,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理念終將被拋棄,只有站在統一的一邊,才能真正維護臺灣民眾的利益。
大陸民眾的支持,從來不是對個人的盲目追捧,而是對他們堅持正確立場的肯定,更是對兩岸統一的殷切期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臺灣人士像他們一樣,認清歷史大勢,加入到推動祖國統一的行列中來,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