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每當遼寧艦執行完遠洋任務返回大連港時,網絡上總會出現一陣調侃聲浪:這哪是航空母艦?分明是全球噸位最大的深海捕撈船!
![]()
從公開的照片可見,艦體水線以下區域密布著層層疊疊的海洋附著物,仿佛剛從漁場滿載而歸的收獲。不少網友打趣道:這么多“海鮮”直接扔掉豈不可惜?不如煮一鍋嘗嘗鮮?
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這些看似豐盛的生物群落實則毫無食用價值,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藤壺更是極具破壞力的“隱形殺手”。它們雖體型微小,卻能對航母造成嚴重威脅,清除過程不僅耗資巨大,還需動用大量人力與精密工藝,堪比一場水下攻堅戰。
![]()
這些免費附贈的“海產”其實是吞噬經費的寄生體
遼寧艦在設計之初采用的是高度優化的流線型艦身結構,目的正是為了最大限度降低航行阻力、提升燃油效率。
一旦被藤壺侵占,原本光滑的外殼就如同披上了一層粗糙不平的天然盔甲,導致水下阻力激增兩至三成。別小看這個數字,它直接引發油耗上升約15%!
![]()
考慮到遼寧艦排水量超過六萬噸,每次出海所消耗的燃料費用本就高達天文級別,多燒15%的油意味著單次任務額外支出數百萬元人民幣。
更關鍵的是,燃油消耗加快還會壓縮航程——原定可連續航行一萬海里的能力,可能因此縮水一千余海里,嚴重影響遠程部署與戰略機動性。
![]()
真正燒錢的環節還在后續清理階段。藤壺吸附力極強,普通沖洗完全無效,必須依靠數百名專業工人手持高壓水槍、特制刮具甚至手動錘鑿進行逐片剝離。
整個流程耗時長達數月,占用了航母大修周期的近六分之一時間。參考美國海軍統計數據,其每年用于清除此類生物附著的開支高達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接近20億元。
![]()
這筆巨額投入足以說明:這些所謂的“戰利品”,實則是吞噬軍費的無底洞。
有人提議:既然清下來了,為何不拿去售賣回本?然而這一設想根本無法進入經濟核算范疇,反而潛藏三大致命隱患:
首先,為防止海洋生物附著,航母底部涂覆有一層特殊防污漆,內含銅、鋅、鉛等重金屬成分,部分還添加有機錫類劇毒化合物。
![]()
藤壺在生長過程中會像海綿一樣持續吸收并富集這些有毒物質,若被人食用,無異于攝入高濃度毒源。1996年印度曾發生真實案例,船員誤食船底采集的藤壺后集體中毒送醫,后果極為慘痛。
其次,處理成本遠超收益。即便忽略毒性問題,要將這些混雜泥沙、腐殖質和微生物的附著物加工成可食用狀態,需經歷復雜清洗、分離雜質、毒素檢測等多道工序。
整套流程投入的資金可能達到千萬元級別,遠高于市場價出售所能帶來的回報。況且當前人工養殖藤壺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安全且價格親民,誰愿冒風險購買這種“毒貨”?
![]()
最后,存在嚴重的生物污染風險。這類附著群落中極易滋生寄生蟲、弧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一旦流入食品鏈,極易引發公共衛生事件。
綜合考量安全性、經濟性與管理成本,唯一合理的選擇就是徹底銷毀,絕非資源浪費,而是必要之舉。
![]()
藤壺還會削弱航母戰斗力
如果僅造成經濟損失尚可承受,但藤壺對作戰效能的侵蝕才是真正致命的問題,堪稱從內部瓦解艦艇根基。
現代海上對抗極度依賴速度優勢,而藤壺覆蓋會使遼寧艦的最大航速下降2至3節。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實戰環境中,每一秒延誤都可能導致戰機錯失。
![]()
例如緊急馳援某熱點海域時,因航速受限晚到幾小時,戰場態勢或已徹底逆轉,這對航母快速響應能力構成嚴峻挑戰。
更為危險的是其對艦體結構的腐蝕作用。藤壺分泌的黏液具有類似水泥的固化特性,同時呈弱酸性,長期作用下可穿透防污涂層。
加上死亡個體腐敗產生的有機酸,進一步加速鋼材銹蝕進程,久而久之形成微裂紋,海水滲入后可能影響整體結構強度。
![]()
作為承載數十架艦載機與數千官兵的國之重器,任何細微結構損傷都有潛在連鎖反應,甚至釀成重大安全事故。
最隱蔽也最棘手的影響來自水下推進系統。遼寧艦的螺旋槳直徑逾6米,每分鐘旋轉超過500圈,運行精度要求極高。
一旦有藤壺附著其上,就會打破原有動平衡,引發劇烈振動與異常噪音。
![]()
在大洋深處,靜音性能就是生存能力。過大聲吶信號極易被敵方反潛力量捕捉,使航母暴露行蹤,失去戰術隱蔽性,形同黑夜中提燈前行,處境極其被動。
人類與藤壺之間的較量由來已久。早期應對方式粗暴直接——使用含毒防污漆殺滅附著生物,雖有一定效果,但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
隨著國際環保法規趨嚴,這類涂料已被逐步禁用,倒逼各國尋求新型解決方案。
直到2018年遼寧艦進廠升級改造,我國才正式啟用新一代高性能防污材料。該涂料融合氟聚合物與有機硅樹脂技術,表面極度光滑,令藤壺難以附著。
改進成效顯著:返航時艦底生物附著總量由原先的數十噸銳減至數噸,相當于打贏了一場看不見的防御戰役。
![]()
不過這場斗爭仍未終結。科研人員正積極探索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技術路徑,如利用生物酶制劑干擾藤壺幼體附著機制,或通過仿生表面結構實現物理排斥。
畢竟藤壺繁殖能力驚人,生命周期僅20天即可成熟,單只雌體一次可產卵逾兩萬枚,若無持續技術創新,防線終將被突破。
![]()
如今再回顧“遼寧艦是捕魚船”的玩笑話,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艱辛與堅守。追溯其前身瓦良格號的歷史,蘇聯解體時尚未完工,建造進度僅完成68%。
后由香港商人徐增平以2000萬美元購得,并以建設海上娛樂設施為名義申報進口,歷經重重阻礙方才啟動轉運。
![]()
途中遭土耳其阻攔通行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終支付超一億人民幣拖運及通行費用,才于2002年艱難抵達大連港。
此后歷經十余年改裝調試,于2012年正式列裝服役,繼而推動山東艦自主建造、福建艦電磁彈射技術突破,中國海軍邁向深藍的步伐步步堅實。
![]()
那些被集中銷毀的藤壺,不是被浪費的資源,而是保障遼寧艦時刻保持最佳戰備狀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結語
公眾的幽默調侃雖帶來輕松話題,背后折射的卻是國家對海洋主權與軍事安全的高度警覺。
寧可耗費巨資定期清理、徹底銷毀,也不允許一絲一毫的風險威脅到航母的安全運行與作戰能力。
因此,當下次再看到遼寧艦歸港時掛滿“戰利品”的畫面,請不要再心生饞意,而應明白這背后凝聚著中國海軍對每一個細節的極致把控,是對萬里海疆堅定不移的守護意志。
參考資料:新聞資訊《巨大的航空母艦為什么要定期清理船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