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最近又上熱搜了。
不是因為新片尺度大,也不是因為紅毯造型艷壓,而是這位曾經的 “紅毯女王”、手握東京電影節影后頭銜的女星,時隔五年沒在國內拍戲,轉頭就在《好萊塢報道者》的專訪里把中國電影批了個體無完膚:“現在的中國電影,題材太單一了。2025 年國慶檔票房還不如 11 年前,觀眾都愛蹲廁所刷一分鐘短劇,沒人愿意進影院做夢了!”
![]()
這話一出,直接沖上熱搜炸了鍋。
網友們一邊翻出她當年偷稅 8 億的舊賬,一邊甩出 154 億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打臉:“合著你拍神神叨叨的《地母》叫多樣性,我們的動畫、神話、主旋律百花齊放就不算?”
但更耐人尋味的是她的潛臺詞,不是我回不去,是我不想回。
![]()
范冰冰在采訪里那叫一個痛心疾首,字里行間都透著 “可惜了我這一身才華” 的委屈。她懷念當年 “藝術片能賣 10 億” 的日子,說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容不下有追求的創作者,還暗戳戳表示 “不是自己回不來,是市場配不上我”。
可網友們記性好得很,當場就扒出了她的 “雙標名場面”:
當年她在國內拍戲時,拿著天價片酬,卻被曝頻繁用替身、軋綜藝趕工期,《空天獵》《楊貴妃》等作品口碑撲街還不讓說;如今轉戰海外,拍個馬來西亞合拍的《地母》,就營銷 “為藝術住村莊、學方言、被蚊子咬” 的敬業人設。更諷刺的是,她吐槽中國電影題材單一,自己的新片卻主打 “黑魔法、鬼魂、降頭術”,把農婦演成 “夜間解降師”,劇情玄乎到連國內審查門檻都摸不著。
![]()
東京電影節上,她穿著復古黑白禮服蹭足熱度,說自己 “15 年后再戰影后”,結果影片展映后口碑兩極,有人吐槽 “故事薄弱得像紙,鏡頭語言玄乎到看不懂”。反觀同期參展的國產片《春樹》,直接拿下最佳導演和男演員獎,用實力證明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照樣能打,可范冰冰對此只字不提,一門心思對外吐槽自家市場。
更讓人膈應的是,外媒介紹她時特意強調 “曾是中國片酬最高的女星之一”,這話戳中了無數網友的痛點:“拿著國內市場的紅利賺得盆滿缽滿,出事后轉頭就踩一腳,這不是吃里扒外是什么?”
![]()
范冰冰嘴里 “不如 11 年前” 的 2025 年國慶檔,真實情況到底怎么樣?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檔總票房 18.35 億元,看似比 2014 年同期低,但要知道現在平均票價降了 9.28%,觀影人次高達 5007 萬,而且國產片占比 98.93%,涵蓋了歷史戰爭、喜劇家庭、奇幻動作、反詐劇情等多種題材。
《志愿軍:浴血和平》聚焦抗美援朝談判桌,4.5 億票房成為家庭觀影首選;《731》揭露日軍暴行,在下沉市場拿下 35.9% 的票房占比,累計票房破 18 億;《刺殺小說家 2》用 IMAX 特效打造東方奇幻世界,票房近 3 億;就連聾人群體反詐題材的《震耳欲聾》,都憑著 7.6 分的豆瓣評分逆襲進前五。
再看全年市場,前三季度總票房已經沖到 419.52 億元,同比增長 21.12%,光線傳媒靠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等作品,凈利潤暴漲 406.78%。除了傳統院線,“電影 + 文旅” 還玩出了新花樣:青島東方影都的《蛟龍行動》片場成了網紅打卡地,湖州觀眾憑電影票能享景區減免、餐飲折扣,動畫衍生品市場規模都要沖到 6521 億元了。
網友們說得一針見血:“不是我們沒耐心進影院,是沒耐心看爛片!《年會不能停!》的職場諷刺、《周處除三害》的犯罪懸疑,這些不都是多樣性?你拍的降頭術電影,我們確實不想花錢找罪受!”
![]()
范冰冰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她吐槽的不是中國電影,而是那個已經不屬于她的時代。
五年前風波后,她就離開了國內影視圈,忙著開美妝公司、拍合拍片、當柏林電影節評委,甚至見德國總理刷國際存在感。可這五年里,中國電影市場早就天翻地覆:電影院數量雖然減少,但創作思維已經迭代,新一代導演用短視頻邏輯重構敘事,AI 剪輯讓節奏更快,社交媒體宣發能讓小成本電影逆襲;觀眾也不再盲目追星,不管你是影后還是流量,作品不扎實就沒人買賬。
她懷念的 “藝術片賣 10 億” 的日子,其實是特定時期的市場紅利,可她把這歸功于自己的 “藝術追求”。如今市場回歸理性,觀眾拒絕 “脫離生活的文藝呻吟”,更愿意為扎實的故事、到位的情緒買單 ——《周處除三害》這樣的 cult 片能破圈,《志愿軍》這樣的主旋律能打動人心,恰恰說明市場從未拒絕多樣性,只是拒絕 “自視甚高的爛片”。
業內人士私下吐槽:“她現在連國內審查尺度、觀眾喜好都摸不清了,還敢指點江山。真要是想回來,不如學學怎么拍觀眾愛看的故事,而不是站在國外抱怨。”
![]()
這場爭議里,網友的態度很鮮明:不反對理性批評,但反感 “高高在上的甩鍋”。
支持范冰冰的少數網友覺得:“她說的有一定道理,現在確實有些題材不敢拍。” 但更多人反駁:“題材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能不能拍好。《唐探 1990》的喜劇 + 懸疑,《封神》的工業化神話,哪一個不是創新?”
有人翻出她早年的爭議言論,從 “我就是豪門” 到 “小三偉大”,再到如今吐槽觀眾,總結出 “她永遠覺得問題在別人身上”;也有人客觀表示:“當年《觀音山》確實演得好,可這不是她踩低國內市場的理由。真有本事,就拍一部符合國內審查、又能讓觀眾買賬的作品回來,而不是在國外賣慘。”
其實大家的要求很簡單:你可以批評行業存在的問題,但不能一邊享受過行業的紅利,一邊全盤否定它的進步;你可以追求藝術多樣性,但不能把 “過不了審、觀眾不愛看” 的作品,包裝成 “市場不懂欣賞”。
![]()
范冰冰在采訪里說 “七年了,關關難過關關過”,可她似乎沒搞懂,這七年難過的不只是她,還有在疫情中掙扎的影院、堅守創作的導演、愿意為好作品買單的觀眾。中國電影市場確實在轉型,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它從來沒停下腳步,而是在陣痛中不斷成長。
當她還在懷念2014年的黃金時光時,新一代導演已經用短視頻思維重構敘事,用AI輔助剪輯,用社交媒體預熱宣發,而這些,都不是靠一句“題材單一”,就能解釋的困境。
![]()
最后想說:范冰冰當然有資格發聲,她的才華和努力毋庸置疑。
但若真想回來,別只站在遠處抱怨,不如先問問自己:今天的觀眾,還需要一個只活在“范爺”濾鏡里的范冰冰嗎?
市場從不拒絕好作品,但它只認作品,不認情懷。
你覺得范冰冰的吐槽有道理嗎?她的《地母》要是真能在國內上映,你會去看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