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實話,當下百花齊放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關注自主品牌就是關注流量。那些寫不盡,說不完的風云(參數丨圖片)際會,讓中國汽車市場話題量滿滿。
在此前提下,哪怕MINI的前綴是寶馬,Smart的前綴是梅賽德斯,其實都屬于被市場冷落的那一撥。
![]()
但是,二者作為曾經全球頂尖的“絕對精品級”小型車,同處于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又同時和中國產業鏈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它們目前各自完全不同的狀態,卻也能給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在選擇時帶來一些思考和參考。
先擺事實。
據乘聯會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寶馬電動MINI累計銷量4.8萬輛。
沒有同比數據,因為寶馬電動MINI由寶馬與長城合資的光束汽車生產,而光束汽車第一輛車下線的時間是2024年9月。
特別說明,因為寶馬MINI還有燃油車在售,所以此處只說“電動MINI”。
再看Smart。
今年1-9月,Smart新能源車型銷量為3.28萬輛,實現了4.81%的同比微增。
如果因為寶馬電動MINI的4.8萬輛比Smart新能源的3.28萬輛多出了約1.5萬輛的銷量,所以我們就開始為寶馬電動MINI點贊,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
二者三個季度累計銷量也就是3萬到4萬輛的水準,在零跑,在鴻蒙智行這些僅僅月銷量已經高達7萬+、6萬+的自主品牌眼中,根本就是“菜雞互啄”,不值一提。
所以,它們的高低其實隱藏在更多的細節中。
話說光束汽車在去年9月張家港工廠下線了第一批電動MINI,首批車型僅供出口,國內市場并沒有展開銷售。
今年6月,光束汽車官方發布,張家港工廠生產的第10萬輛純電動MINI下線。
算算時間,也就是說,張家港工廠從1到10萬,也只用了三個季度的時間。
平均每個月已經有了1萬+的產量,作為一個合資工廠生產的純電動汽車,有這個成績就不能完全被忽視了。
![]()
但問題也來了。
寶馬電動MINI三個季度累計銷量4.8萬輛是“接不住”光束汽車三個季度10萬+的實際產量的。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光束汽車量產的大部分電動MINI賣到了海外市場。
而寶馬集團的官方發布完全可以佐證,受“新 MINI 家族”推動,截至今年9月底,MINI品牌累計銷量達206214輛,同比提升 23.7%,且全球所有銷售區域均實現增長。
事實上,在歐洲大本營,MINI憑借深厚的品牌積淀和完善的充電網絡,前三季度銷量同比增長18.2%,在德國、英國、法國等主要市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反觀Smart新能源,就沒有那么好運了。
我們知道,如今Smart新能源由智馬達公司(2020年成立),即梅賽德斯和吉利的合資公司操盤。
猶記得今年3月初,官方發布2024年Smart全球累計銷量為12.97萬輛時,這一數據立即引發業界嘩然。
畢竟2024年前11個月Smart品牌僅交出4.39萬輛的成績單,意味著12月已經完成8.58萬輛的“天量”。
最后一個月的銷量超了前面11個月累積之和?似乎Smart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質疑的同時,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Smart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令人堪憂。
其中海外市場銷量大幅下滑33%,僅售出1.49萬輛。在歐洲市場,smart的境況尤為糟糕,2024年10月份銷量僅為47輛。
痛定思痛之后。
于是,2025年被Smart確認為品牌發展的“全球之年”。在這一年,Smart計劃新增拓展超過10個海外市場。
于是,今年年初,Smart內部制定的銷量目標是8萬輛。(如果去年果真是12.97萬輛的業績,這8萬輛的目標是不是太保守了?)
但是,今年8月,內部消息顯示,Smart的銷量目標或許將下調到4.8萬輛或以下,這個數字甚至比去年“保5萬爭6萬”的口號更為保守。
但是,從今年初發布去年全球銷量信息之后,截至目前,再也看不到Smart品牌官方發布全球銷量數據了。
![]()
好吧,行文至此,方可給寶馬電動MINI和Smart新能源現狀做一個小結了。
二者在國內市場的表現都算不上強勢,但寶馬電動MINI不曾失去海外市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出口小王子”。
反之,Smart卻在電動化的進程中逐漸變成“市場小透明”,盡管它從2019年“停燃”以來,電動化的旅程整整5年之久了。
擺完事實,就需要講講道理。
網上廣泛流傳著如下理論。
MINI在電動化過程中,非常珍視自己經典的設計語言和駕駛樂趣。
它知道,用戶選擇MINI,買的不僅僅是一輛車,更是一種風格和情懷。所以,MINI電動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明智地平衡了“變”與“不變”。
Smart曾經的核心價值是“都市精品小車”,小巧、好停車、還能裝是它最大的魅力。公認已故球星科比就是Smart品牌史上最成功的代言人,可以佐證這一結論。
但在轉型后,Smart推出的精靈、、,尺寸越來越大,最后一款精靈.7米的中型SUV。
這使它既失去了原有的忠實用戶,又在家用市場缺乏競爭力。
![]()
當然,這一結論也不無道理。但我們堅持認為,“大”不是Smart的原罪。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存在。
我們還是愿意從一點細節談起。
去看看Smart和MINI電動的實車尾部,我們就會發現:Smart的品牌LOGO位于車尾貫穿式燈帶正上方,在尾門的左下方是車輛型號,諸如、、,右下方是產品名“精靈”。
對,我們從Smart的實車上找不到廠牌。但MINI電動卻恰恰相反,“光束汽車”四個字大大方方地落在汽車的尾部。
而這一點區別,或許就是問題的根本。
光束汽車于2023年底拿到工信部資質,2024年江蘇張家港工廠落成,一條年產能16萬輛的產線開啟獨立運轉,生產基地自動化率達95%。
“獨立”的意義在于,嚴格區分寶馬和長城各自現有的工廠,并延伸至管理。光束汽車董事會成員各占半數,董事長由長城委派,副董事長由寶馬委派。
所以,電動MINI是獨立的,因為光束汽車是獨立的。就算是銷售渠道,也只是“借”了寶馬現有的場地,而購買者也只能通過寶馬中國完成下單。
事實上,整個海外市場電動MINI都是直營模式。
![]()
如此,MINI依托寶馬集團的全球資源和市場布局,在歐洲和美洲市場都取得了強勁增長。
而通過光束汽車進行國產,MINI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為其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奠定了基礎。
比如,去年年末,電動MINI大幅降價(最高降6.6萬),日銷量激增6-7倍;今年10月,新款電動MINI COOPER上市,相較老款,新車起售價又上調5000元。
暫不論策略的正確與否,但至少證明了光束汽車管理團隊的市場敏銳性,而這份敏銳,來自“獨立”。
反觀Smart。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智馬達公司的業務范圍只涉及整車銷售,技術研發、轉讓等,并無生產資格。
這就客觀上決定了,Smart的內部決策流程綿長。
產品設計由奔馳的德國團隊負責,工程和制造則由吉利負責。
這種跨國的協作模式,導致Smart在面對快速變化的中國新能源市場時,先天反應遲緩,難以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
在這個過程中,Smart新能源難以舍棄梅賽德斯的名頭,但它又不愿意公開吉利代工的現實。這是我們在Smart新能源汽車上找不到廠牌的重要原因。
同時,這種代工模式,還讓Smart面臨著動力電池故障、駕駛輔助系統“跳票”、車身異響等用戶投訴。進一步打擊了品牌聲譽和消費者信任。
當市場反饋Smart PHEV“太大”,與品牌精神不合時,今年9月2日,Smart宣布將推出一款全新的雙門雙座城市車型smart 。
看起來,為了迎合市場,Smart又要把“小”給撿回來。然而,正是這搖擺不定的市場決策,證明了Smart的“迷失與內耗”。
而這,才是Smart新能源全球失勢的根源所在。
相反,電動MINI或許并不完美,但至少它選擇了向“守正出奇”的方向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