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道里區賣羽絨服的老王,至今記得去年冬天處理那批退貨時的無奈。他的店鋪主打長款羽絨服,去年 12 月迎來一波南方游客采購潮,短短半個月賣出 30 多件,可到了次年 1 月,退貨率高達 40%。“有個廣東顧客買了件 899 元的貉子毛領羽絨服,退回來時吊牌還掛著,可領子上全是油漬,用洗衣液泡了三小時都沒洗掉,湊近聞還有一股火鍋味。” 老王捏著那件羽絨服的領子,指尖能摸到凝固的油污,最終這件衣服只能壓在倉庫角落,成了賣不出去的 “殘次品”。
類似的情況不是個例。老王的同行老李,去年冬天收到一件退貨羽絨服,拆開快遞時發現衣服里塞滿了揉成團的衛生紙,“整整塞了兩斤多,明顯是為了湊重量少付郵費”。老李找平臺仲裁,上傳了衣服拆包視頻和稱重記錄,可平臺最終還是判定 “支持消費者退貨”,理由是 “未證明衛生紙是消費者故意塞入”。老李只能自認倒霉,把衛生紙掏出來后,衣服上沾著的紙屑清理了半天,最終以五折價格虧本處理。
更讓商家頭疼的是 “穿后退貨” 留下的氣味。深圳南油服裝批發市場的張姐,去年收到一件退貨的白色羽絨服,顧客說 “尺寸不合適”,可衣服拿到手就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水味混合著汗味,“太陽曬了三天,味道還是散不去,后來只能送去專業干洗店,花了 80 元清洗費,還是有淡淡的印記”。張姐算了筆賬:一件羽絨服利潤大概 150 元,遇到一次這樣的退貨,相當于白賣兩件衣服,“要是遇到旺季,一周能收到兩三件這樣的退貨,根本扛不住”。
這些濫用退貨權的行為,讓商家們不得不開始想辦法。老王說,去年冬天結束后,他和十幾家羽絨服商家聚在一起討論,“有人說要不干脆不做線上生意,有人說要在吊牌上做文章,最后大家一致覺得,得找個辦法讓顧客‘沒法先穿再退’”。密碼鎖的想法,就是從這時開始萌芽的。
![]()
今年 9 月,哈爾濱的羽絨服商家們率先推出 “密碼鎖羽絨服”。老王的店鋪里,每件羽絨服的拉鏈頭都掛著一個銀色密碼鎖,鎖身印著 “確認收貨后獲取密碼” 的黑色小字。“發貨時不上鎖,把鎖和羽絨服一起裝在快遞盒里,顧客收到貨后,得先在平臺點‘確認收貨’,我們再通過短信發解鎖密碼。” 老王展示著密碼鎖的使用流程,手指按在鎖上的數字鍵,“這種鎖成本 8 元一個,比去年的普通吊牌貴了 5 倍,但總比退回來一件賣不出去的衣服強”。
深圳的商家則升級了鎖具形式,推出 “掃碼開盒”。南油服裝批發市場的張姐,今年給羽絨服快遞盒裝了智能鎖,顧客收到后需要用手機掃描盒身的二維碼,跳轉至商家頁面完成 “確認收貨” 操作,系統才會自動發送解鎖驗證碼。“這樣不僅能防退貨,還能收集顧客的手機號,后續可以發優惠券引流。” 張姐打開后臺,能看到每天有多少顧客掃碼解鎖,“今年到現在,退貨率比去年降了 25%,雖然鎖具成本漲了,但總體還是劃算的”。
除了密碼鎖,“超大吊牌” 也成了商家的選擇。沈陽五愛市場的劉哥,把羽絨服吊牌從原來的 8 厘米放大到 24 厘米,用加厚的銅版紙制作,上面印著加粗的紅色字體 “拆牌后概不接受退貨”,還在吊牌邊緣縫了一圈透明塑料繩,緊緊系在羽絨服的領口處。“以前吊牌小,顧客容易拆了再掛上,現在吊牌這么大,拆了再縫回去很明顯。” 劉哥拿起一件羽絨服,吊牌在燈光下格外顯眼,“有顧客說‘吊牌太大影響試穿’,但我也沒辦法,總比退貨強”。
東北還有商家另辟蹊徑,推出 “羽絨服按天租” 服務。長春的一家羽絨服店,針對游客推出 “50 元 / 天租羽絨服”,顧客交 300 元押金,歸還時檢查無損壞就退還押金。“去年冬天試了這個模式,租出去 50 多件,幾乎沒有損壞,比賣了再退強多了。” 店主小趙說,有游客覺得 “租比買劃算”,“一個浙江游客租了 5 天,說‘回去不用退貨,還能省運費’,臨走時還推薦了朋友來租”。
![]()
盡管商家們想出各種辦法,但遇到退貨糾紛,大多數時候還是 “商家吃虧”。老王去年遇到過一次極端情況:一位顧客買了件 999 元的羽絨服,退回來時衣服里塞了半袋舊報紙,“報紙都發黃了,還有霉味,明顯是從家里找的舊報紙”。老王拍了拆包視頻,把報紙和衣服一起稱重,比發貨時重了 1.3 斤,然后找平臺仲裁,要求 “拒絕退貨并讓消費者承擔郵費”。
可平臺的處理結果讓他失望:“平臺說‘無法證明報紙是消費者塞入,可能是運輸過程中混入’,最終還是讓我收下退貨,承擔來回郵費。” 老王沒辦法,只能收下衣服,把報紙扔掉后,衣服上沾著的霉點清理不掉,“最后只能以 300 元的價格賣給收庫存的,虧了 699 元”。
類似的情況在張姐身上也發生過。今年 3 月,一位顧客買了件白色羽絨服,退回來時衣服上有明顯的粉底液印記,“領口、袖口都有,一看就是穿了出門化妝蹭的”。張姐上傳了印記的特寫照片,還提供了衣服發貨前的檢查視頻,證明發貨時沒有印記,可平臺還是判定 “支持消費者退貨”,理由是 “消費者稱印記是試穿時不小心蹭到,非故意損壞”。張姐無奈地說:“試穿能蹭這么多粉底液嗎?明顯是穿了一整天,可平臺不采信,我們也沒轍。”
法律界人士解釋,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七天無理由退貨” 的前提是 “商品完好”,但 “商品完好” 的界定比較模糊,“比如油漬、氣味是否算‘商品不完好’,不同平臺有不同標準,大多數時候會偏向消費者,因為平臺要保障消費者體驗”。這也導致商家在遇到濫用退貨權的情況時,很難通過仲裁維權,只能自己承擔損失。
![]()
商家的這些防退貨手段,也導致成本上漲,最終還是反映在衣服價格上。老王算了筆賬:去年一件羽絨服的成本包括面料、填充物、普通吊牌,大概 350 元,今年加了密碼鎖,成本漲到 358 元,“要是遇到需要干洗的退貨,還要加 80 元清洗費,為了覆蓋這些成本,只能把售價提高 50-100 元”。他店鋪里去年賣 899 元的羽絨服,今年漲到 949 元,“有顧客問為什么漲價,我只能實話實說,顧客也能理解,畢竟沒人想買到別人穿過的衣服”。
張姐的店鋪里,掃碼智能鎖的成本比普通鎖貴 3 元,“一件衣服利潤本來 150 元,現在要扣掉 11 元鎖具成本,要是遇到退貨,還要加干洗費,所以售價只能漲 30-50 元”。張姐說,今年賣得最好的一款羽絨服,去年賣 799 元,今年漲到 829 元,“顧客接受度還可以,畢竟掃碼解鎖也不麻煩,還能保證是新衣服”。
沈陽的劉哥,超大吊牌的成本比普通吊牌貴 4 元,“一件衣服漲 20 元,顧客也沒說什么,畢竟吊牌大了,能證明衣服沒被拆過,大家買得也放心”。劉哥說,今年到現在,顧客的投訴比去年少了,“以前總有人說‘買到的衣服像穿過的’,現在有了超大吊牌,這種投訴幾乎沒有了”。
11 月的哈爾濱,寒風已經吹起,老王的店鋪里,幾位顧客正在試穿帶密碼鎖的羽絨服。一位南方游客拿著手機,正在等待商家發送解鎖密碼,“確認收貨后就能解鎖,挺好的,至少我知道這件衣服沒人穿過”。老王站在柜臺后,看著顧客們試穿,手里拿著剛到貨的密碼鎖,“今年冬天應該能少虧點,希望大家都能理性退貨,別再讓商家吃啞巴虧了”。陽光透過店鋪的玻璃窗,照在羽絨服上,銀色的密碼鎖反射出細碎的光,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寒冬里,訴說著零售業的無奈與堅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