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香里的善德傳奇:從涼面攤到 “辣椒帝國”
“這辣味兒能勾魂!”1996 年貴陽環城公路旁,貨車司機們口中的 “老干媽辣醬”,正從陶華碧的小作坊里溢出香。
誰也沒料到,這個沒讀過書的老太太,會靠一瓶辣醬創下年銷 40 億的神話,更成為 “北邊蒙牛,南邊老干媽” 的農業合作典范。
陶華碧的 “規矩” 藏在細節里:妹妹管采購收了劣貨,她當場退貨斷交三年;每顆遵義辣椒要經 10 次檢查,從種子到成品全程可追溯;
![]()
2014 年主動申請 ISO 認證,成貴州首家通過的民營企業,連國企酒廠都佩服不已。而她的 “善” 更動人 —— 貴陽第二玻璃廠瀕臨破產時,她力排眾議下大訂單,保住 450 個工人飯碗;
對遵義農戶,她推行 “公司 + 種植地 + 農戶” 模式,每年收購 1 萬多噸遵椒,讓 “貴州辣椒” 香飄北美。
那時的老干媽,是遵椒的 “保護傘”,遵椒是老干媽的 “靈魂”。2014 年巔峰期,北美市場四成辣醬出自老干媽,銷量碾壓越南全國出口量,靠高價利潤反哺國內市場,活成了 “國貨驕傲”。
![]()
二、裂痕暗生:辣椒漲價背后的人性博弈
2016 年的辣椒地,成了善德與利益的角斗場。越南河內辣椒在政府扶持下強勢崛起,辣醬價格僅為老干媽三分之二,迅速搶占北美移民市場。陶華碧急了,想和遵義供應鏈協商壓成本,卻迎來晴天霹靂:“收購價漲 15%!”
農民的委屈也真實:人工費三年漲五成,化肥價翻番,遵椒從 3000 元 / 噸飆至 2.5 萬元 / 噸,比新疆辣椒貴 5 倍。
“再降 5% 就得賠本!” 農戶們拒絕讓步,即便違約也無人敢罰 —— 畢竟 “弱勢方” 的標簽成了保護傘。連續三年談判破裂,陶華碧終于看清:那些她扶持致富的人,早已把 “感恩” 換成了 “算計”。
![]()
更糟的是 “內憂”:貴州冒出 50 多家辣醬廠,哄搶遵椒推高價格;二兒子李妙行盯上河南辣椒 ——6 元 / 斤的價格比遵椒便宜近一半,采購量驟破萬噸。
當河南辣椒取代遵椒入罐,消費者的吐槽炸了鍋:“只剩豆豉味,四不像!”
![]()
三、決裂時刻:善德撐不起的供應鏈危局
2019 年,72 歲的陶華碧被迫重返廠區。她親手把原料換回遵椒,可裂痕已難彌合 —— 遵義農戶仍咬著高價不放,河南辣椒的低價誘惑又擺在眼前。
這位老太太的 “善德枷鎖” 愈發沉重:蒙牛牛根生靠鐵腕管供應鏈,敢打價格戰;而她行善三十年,發錢時是 “活菩薩”,要讓利時卻成了 “冤大頭”。
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北美市場的潰敗。2018-2021 年,老干媽份額從 40% 跌至 18%,疫情之外,味道變了、價格高了是主因。
![]()
陶華碧徹底寒心:“既要高價收購,又不愿共渡難關,這哪是合作?” 她大手一揮,將遵椒占比砍至巔峰時的四分之一,河南、新疆辣椒成了主力。
有人罵她 “忘本”,可賬本不會說謊:全用遵椒每年多花數億成本,而換用外地椒后,經銷商雖吐槽 “一件只賺兩元”,企業卻保住了基本盤。只是那股獨有的 “遵椒余味”,終究消散在風里。
![]()
四、辣香散盡的反思:善德與規則的商業課
如今的老干媽廠區,仍飄著辣椒味,卻少了當年的醇厚。陶華碧的困境,戳中了無數中國企業的痛點:
善德難敵利益算計:她把農民利益放首位,卻沒建立約束機制。當市場波動時,沒有契約兜底的 “恩情”,終究抵不過漲價的誘惑。反觀蒙牛,牛根生不刻意行善,卻用制度鎖死供應鏈,反而走得更穩。
情懷填不滿商業窟窿:遵椒是情懷,但 2.5 萬元 / 噸的價格已成負擔。河南辣椒雖味稍遜,卻讓辣醬毛利率維持在合理區間 —— 商業的本質是平衡,不是單方面犧牲。
![]()
傳承失序加速崩塌:大兒子轉行房地產留爛尾樓,二兒子亂換原料砸招牌。陶華碧的善德沒能轉化為管理體系,元老們驕橫難管,企業在 “人情江湖” 里漸漸失舵。
瓶底最后一點辣醬吃完,有人懷念當年的辣香,有人嘆息陶華碧的 “輸”。可她真的輸了嗎?
放棄遵椒保住了企業,守住了數萬員工飯碗,只是那份 “見不得人受苦” 的初心,終究敗給了現實的冰冷。
就像網友說的:“老干媽的味變了,因為人心變了。” 而這,或許才是最辣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