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住建部表示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將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然而,“廣覆蓋”與“深落地”的銜接仍有落差,部分地區仍存在生活垃圾亂投錯放、清運車輛混裝混運等問題,需加快補齊短板,推動垃圾分類高效落地。
垃圾分類涵蓋前端分類、中端運輸、末端處理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會導致整體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推動垃圾分類高效落地,必須構建前中末端協同發力的全鏈條治理體系。
源頭分類是基礎。需科學配置分類投放設備,優化點位布局;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探索接地氣的宣傳引導方式,廣泛開展桶邊督導、日常巡檢等活動,充分激發居民分類投放的動力。同時,壓實生活垃圾分類責任,既要避免基層代替居民進行二次分揀,也要杜絕過度依賴經濟激勵的短期行為。
規范收運體系是關鍵。要科學配置、足額保障分類收運車輛,確保“專車專運”。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監管體系,通過加裝定位系統、搭建智能監管平臺等方式進行實時追蹤。強化綜合監管,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做好定期動態巡查,杜絕“前端分類,后端混裝”。
綜合利用是保障。末端處理是垃圾分類的“最后一公里”,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推動處置技術向高效化、低碳化、資源化方向迭代升級,因地制宜探索多種垃圾處理方式,最大化釋放垃圾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
垃圾分類既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試金石,也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具體行動。唯有加強全鏈條治理,構建科學長效機制,才能推動垃圾分類真正落地見效,讓這一“關鍵小事”切實改善民生環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作者:禹 琳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