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茅臺的價格,是真有點“崩塌”的意思了。
我看了下,飛天茅臺的散瓶批發價,前幾天居然跌破了1700塊。
你沒看錯,1690塊。
![]()
我甚至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看到“百億補貼”完,價格已經奔著1590去了。
這放三年前誰敢想?
這玩意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渠道價是敢喊到3000塊一瓶的。
就算年初那會兒,也還穩在2300多。
這算下來,短短不到一年,批發價直接縮水了20%還多。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1700塊,很低嗎?
對咱們普通人,還是貴。但對那些“經銷商”來說,這基本就是“生死線”。
![]()
茅臺的出廠價是1169元,一般建議的零售價是1499元。
但經銷商賣一瓶酒,成本可遠不止這個數。
這就好比你自己開個小店,你除了要給貨品付進貨錢,你店面的租金、員工的工資、運貨的油錢,哪一樣不是錢?
還有你壓在倉庫里那些貨,占的都是你的本錢,這利息你得不算嗎?
所以,當市場售價跌到1700塊的時候,我敢說,很多經銷商,已經一分錢不賺,甚至在虧本往外賣了。
那個曾經一瓶難求、黃牛靠它都能年入百萬的茅臺,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短期的導火索,有人說是那個“史上最嚴禁酒令”。
文件規定,公務接待的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肴,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
這一招,確實直接打在了高端白酒的“七寸”上,導致市場的需求預期一下子就沒了。
當然,這只是個導火索。
![]()
真正的原因,還是“錢”,大環境變了,經濟增速放慢了,大家手里的錢,都金貴起來了。
以前信心足的時候,敢花錢。現在,消費都開始“降級”了。
那些高凈值人群,和咱們普通消費者,買高端白酒的意愿,都在降低。
我還看到個有意思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對白酒的興趣是真不大。
有報道說,Z世代(就是95后00后)白酒消費占比,連9%都不到。
指望他們來接盤?難。
前面說的,都只是表象。
這背后,是茅臺的“金融屬性”,徹底破滅了。
曾幾何時,茅臺被大家叫做“液體黃金”。
三年前,“茅臺永遠漲”這句話,跟“房價永遠漲”一樣,幾乎成了全民信仰。
我記得2021年那會兒,15年陳釀的茅臺,一瓶能賣6500多。可早些年拿貨的時候,才多少錢?四五百塊。
你算算,囤15年,年化回報率高達18%。
這回報率,在那個經濟繁榮的年代,能跟它比的,估計也只有“房子”了。
![]()
所以,這幾年來,很多人炒白酒的路子,跟炒房地產,一模一樣。
都是“瘋狂地囤貨,加杠桿”。
這個巨大的囤積庫存,就像一個被吹得老大的氣球。
裝滿了過去因為投機和炒作,而產生的“虛假繁榮”。
結果呢?
當社會心態開始變得保守,當大家兜里“沒錢”成為絕對的現實。
茅臺那個被吹上天的“金融屬性”,自然就繃不住了。
更別提,茅臺酒廠這幾年還在持續“擴張產能”。2025年的總產能,要到7.66萬噸(大概1.63億瓶)。
說到底,茅臺價格下跌,本質上就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一次“調整”。
它就是個酒,是拿來喝的。
只是,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那些把全部身家押上去、指望它“永遠漲”的人,迎來了自己的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