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第一章 泉邊少年遇異客?
商帝乙二十二年的初秋,汲邑西北的太行余脈還浸在暑氣里。十三歲的石杵背著半簍剛采的酸棗,順著潺潺溪流往家走。轉過一道山彎,忽見青石灘上坐著個穿粗麻布短褂的老者,正垂著根沒有魚鉤的木桿,在湍急的溪水里 “垂釣”。?
“老爺爺,您這樣釣不上魚的。” 石杵把酸棗簍往地上一放,蹲在旁邊看新鮮。老者轉過頭,眼角的皺紋里嵌著泥灰,眼神卻亮得像山澗的星子:“小子,你怎知我要釣魚?” 他指尖敲了敲木桿頂端,“這溪叫磻溪,水底下藏著的可不是游魚。”?
石杵正想問個究竟,遠處傳來母親的呼喚。他蹦跳著跑開時,瞥見老者腳邊放著個陶罐,罐沿刻著歪歪扭扭的 “呂” 字。當晚吃飯時,他跟父親石匠阿巖說起這事,阿巖手里的陶碗 “當啷” 撞在案上:“那定是呂尚先生!前幾日他還在棘津賣面,說起來也是可憐,五十多歲了還漂泊無依。”?
第二日天未亮,石杵特意揣了兩個麥餅去磻溪。老者果然還在,只是這回正對著溪水發呆。“先生,您吃餅。” 石杵把麥餅遞過去,見他盯著水面的波紋出神,又問,“您說水里藏著東西,是啥呀?”?
呂尚掰了半塊餅慢慢嚼著,指著水面倒映的山影:“你看這山像不像臥著的羊?那片林子里,藏著商朝的氣數呢。” 他忽然壓低聲音,“小子,你爹打石頭時,有沒有見過刻著花紋的骨頭?” 石杵想了想點頭:“上月在鳳凰山下,爹挖出塊刻著鳥字的骨頭,說是卜官用過的,扔了。”?
呂尚猛地站起身,扯著石杵往鳳凰山走。山路崎嶇,他卻走得穩健,路過一汪清泉時,石杵才發現這就是村里人稱 “太公泉” 的地方 —— 泉水汩汩冒著熱氣,周圍的草木比別處繁盛許多。“這泉眼通著地心,” 呂尚掬起一捧水,“當年伏羲就在這兒觀天象,畫八卦。”?
在昨日石杵說的地方,呂尚果然找到了那塊獸骨。他摩挲著上面的甲骨文,忽然長嘆:“商王又要征調民夫筑鹿臺了,這骨頭早算出了兇兆。” 石杵似懂非懂,只看見陽光穿過樹葉,在老者的白發上撒下點點金光。?
第二章 棘津市井藏鋒芒?
接下來的半月,石杵天天去磻溪找呂尚。老者教他辨認草藥,說哪種能止血,哪種能驅蚊;還教他用樹枝在地上畫格子,說這叫 “夾子擔擔棋”,能練腦子。阿巖見兒子著迷,索性讓他跟著呂尚識字,反正農閑時節,多學些東西總是好的。?
這天呂尚要去棘津趕集,石杵自告奮勇幫他挑擔子。兩人順著太公泉流出的溪水往下走,路上不斷有人跟呂尚打招呼 —— 賣肉的屠戶老遠就喊 “呂大哥,今天要不要賒塊肉?”,開藥鋪的先生遞來包草藥:“上次你說的方子管用,這是謝禮。”?
石杵這才知道,呂尚在棘津是個名人。三年前他剛到這里時,靠賣面為生,有個商販想讓他做桿 “一斤少三兩” 的秤,說給三倍工錢。呂尚當時就翻了臉,卻還是給商販做了桿秤,只是悄悄做成了 “一斤多一兩”。沒想到一年后,那商販反而發了財,專程來謝呂尚:“您這秤讓我賺了好名聲,客人越來越多!”?
“做生意跟做人一樣,” 呂尚對石杵說,“一分利撐死人,三分利餓死人。” 正說著,突然聽見前面吵吵嚷嚷。原來是個地痞在搶賣菜老婦的錢,周圍人敢怒不敢言。呂尚放下擔子,慢悠悠走過去:“這位兄弟,不如我們賭一把?”?
他撿起塊石頭,在地上畫了個圈:“我站在圈里,你若能把我推出去,這錢歸你;推不動,就把錢還給老婦。” 地痞哈哈大笑,挽起袖子猛推過去,可呂尚像生了根似的紋絲不動。連著三次,地痞累得氣喘吁吁,圍觀的人哄堂大笑。呂尚忽然大喝一聲,地痞竟自己摔了個屁股墩。?
“滾吧,再敢欺負人,我讓你嘗嘗磻溪的水有多涼。” 呂尚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威嚴。地痞連滾帶爬地跑了,老婦千恩萬謝,非要塞給他一把青菜。石杵看得目瞪口呆,呂尚卻笑著揉了揉他的頭:“這是年輕時在朝歌屠牛練的力氣,沒想到還能用得上。”?
在集市的角落,有個卦攤前圍滿了人。呂尚湊過去看了一眼,悄悄對石杵說:“這先生算得不準,三日之內必有大雨,他卻說明日晴。” 果然,第三日清晨就下起了瓢潑大雨。石杵跑去問呂尚怎么知道的,他指著窗外的太公泉:“你看泉水冒泡變急,山里的云帶著水汽,這都是下雨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