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的國際關系理念強調主權平等、協商共識,與西方強調成文規則和干預機制不同,中國傾向于通過對話解決問題。近年來,中國通過斡旋沙特和伊朗復交、成立國際調解院、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等實踐,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富有東方智慧的公共產品。中國倡議順應了時代需求,得到了許多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的認可。中歐之間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而沒有不可調和的沖突,雙方應深化交流,增進理解,共同鋪就多極世界之路。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安德烈亞·卡利朱里
(Andrea Caligiuri)
意大利馬切拉塔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于9月3日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既是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望,更成為觀察中國全球角色演變的一面“鏡子”。從歐洲視角審視,這場紀念活動引發了對中國歷史貢獻與當代治理創新的全新思考。
中國在14年抗戰中傷亡逾3500萬人,但這段歷史在西方歷史與外交敘事體系中常常被淡化,遠不如諾曼底登陸或斯大林格勒戰役那般家喻戶曉。若缺乏對這段歷史的深刻反思,便難以全面理解中國對主權獨立、不干涉內政和反對單邊主義的堅定主張。與西方強調成文規則、普世準則、干預機制、等級結構及自由價值觀輸出的傳統不同,中國的國際關系理念根植于主權平等、和合共生、協商共識與務實精神。在中國看來,國際法不僅是一個約束性框架,更是一套預防沖突、促進合作、包容差異的治理體系。
西方法律體系是基于歐洲傳統,歷經數百年塑造而成的,強調通過法庭裁決、制裁措施或維和行動推行“普世”法律規范,常將對外干預與人權、民主或全球標準化掛鉤,高度依賴機構內部的等級決策機制,使強國擁有不成比例的話語權。同時,它們將法律與文化軟實力割裂,重形式程序輕對話協商。相比之下,中國將外交斡旋、文化互鑒融入法律哲學,更傾向于通過談判協商而非司法強制或外部干預解決問題,主張根據區域文化語境靈活調整原則,而非推行“一刀切”模式。這種外交風格生動體現了東西方差異。
![]()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3年在香港成立的國際調解院,正是中國這種戰略遠見的生動實踐。該機構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平臺,尤其關注常被現有機制邊緣化的“全球南方”國家需求,其創新性的國際政治經濟沖突調解模式已引發了歐洲的關注。國際調解院與歐洲長期倡導的對話和平解決沖突理念不謀而合。對中國而言,這體現了構建多極新秩序必須立足于法治、外交、對話與主權尊重的信念。
中國參與國際危機調處的獨特方式頗具啟示意義。2023年,沙特與伊朗在中國的斡旋下實現關系正常化。歐洲將這一事件視為中國調解能力提升的明證,而對于尋求擺脫西方中心外交框架的“全球南方”國家而言,此類事件更是引發了強烈共鳴。
然而,盡管歐洲認可“中國式商量”對維護全球穩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直接涉及其自身戰略利益的議題上,仍持謹慎態度。歐洲分析人士正在評估中國在化解全球沖突方面的影響力上升究竟意味著什么,權衡中國方案的實效性、透明度、國際法遵守程度及潛在制度競爭等問題。然而,這種矛盾心態不應阻礙歐洲同中國深入開展高層對話,以維護國際和平安全,促進中歐合作。
![]()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外,中國發起的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機制,旨在為多極世界的發展融資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替代性資源,補充并改革現有西方主導的機構。“全球南方”國家普遍認為,這為打破西方長期主導的規則體系桎梏提供了可行路徑。對此,歐洲的態度比較微妙:一些政策制定者視其為傳統框架的競爭者,但更多人承認這些倡議回應了現實訴求,認為建設性參與有助于增強全球穩定與包容性。
更應看到,中歐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雙方均致力于多邊主義、氣候行動與全球經濟穩定,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維系深度互聯的全球經濟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文化外交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式國際關系理念的傳播。歐洲人認識到,中國推廣語言文化與學術交流不僅旨在提升軟實力,也通過促進多邊對話、加強互信與合作,服務于實際的外交目標。從歐洲大學里的孔子學院到氣候技術聯合研究,這些人文交流渠道成為正式外交活動的有效補充。穩定的法治環境不僅有賴于條約機制,還需依托文明對話與共識凝聚。
在地緣政治緊張與經貿互信缺失的背景下,中歐作為倡導多元文明的兩大力量,更應深化文化交流以增進理解。此類交流有助于夯實信任基礎,為政治、經濟、外交合作創造條件,共同鋪就通向多極世界的道路。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Echoes of great civilization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杜娟 唐文若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