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蘋果發布了搭載 M5芯片 的新版 Apple Vision Pro。這是繼2023年以來,蘋果首次更新Vision Pro硬件,但這次更新幾乎沒有“視覺沖擊”:外觀、功能延續前代,僅在內部更換了芯片,并新增了 Dual Knit Band(雙層織物頭帶),提升佩戴舒適度。
![]()
![]()
然而,這場看似“無聲”的更新,卻掀起了討論。用戶期待的是蘋果推出“Vision Pro 2”,但蘋果只是進行了一次芯片升級,像MacBook和iPad升級策略一樣。它不再只是展示硬件奇觀,當設備性能趨于穩定,蘋果的焦點,開始從硬件炫技轉向內容生態與沉浸體驗的升級。
新Vision Pro對沉浸視頻體驗的三大提升
新款 Apple Vision Pro 的核心變化并非外觀,而是由內而外的感知升級,其視覺性能的提升,賦予了用戶觀看沉浸視頻更流暢、更真實、更具空間感的體驗。
搭載 M5 芯片后,Vision Pro在 micro-OLED 顯示屏上的渲染像素數量提升了 10%,并首次支持最高 120Hz 刷新率,同時 CPU 與 GPU 的性能顯著增強。在實際觀影體驗中,畫面呈現更加細膩,光影過渡自然柔和,8K 級高幀率沉浸影像的播放幾乎無延遲或撕裂感。
![]()
![]()
這種技術躍升帶來的不只是“更清晰的畫面”,而是觀看感知方式的轉變——觀眾的“凝視節奏”變得更加自然,目光的停頓與轉向都能被系統即時捕捉與響應。視覺因此從“技術奇觀”轉向“身體經驗”,觀眾不再只是“看”影像,而是在影像空間中“存在”,從“觀看的沉浸”進入到“感知的沉浸”。新的 Vision Pro 讓“鏡頭”不再是邊界,而是呼吸的空間,導演不再只剪輯時間,而是在雕塑空間。
M5 版本的 Vision Pro 在硬件優化上也帶來了更持續、更舒適的觀看體驗。更高的幀率與流暢的操作響應降低了視覺疲勞與眩暈感,同時得益于芯片的能耗控制,電池在使用上更加高效,續航時間延長至約 2.5 小時。與此同時,全新的 Dual Knit Band(雙層織物頭帶)將上下織帶一體成型,通過柔性鎢合金配重實現更平衡的受力分布。這種設計讓設備的重心更加穩定,減輕臉部壓力。
![]()
看似微小的改良,卻在體驗邏輯上實現了從“短暫沉浸”到“長時共居”的轉變。用戶更愿意長時間佩戴Vision Pro,在物理與虛擬交織的空間中“居住”,讓沉浸視頻從一次性體驗,變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得益于 visionOS 26 的系統升級,新 Vision Pro 在智能層面實現了AI 空間記憶與動態場景的進化,這為沉浸敘事開啟了全新的空間邏輯。用戶現在可以體驗“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功能:設備能夠自動記住用戶的物理空間,當用戶再次佩戴 Vision Pro 時,系統會在相同位置恢復此前擺放的虛擬屏幕、窗口與小組件,形成空間的連續感;與此同時,AI 會實時渲染環境光線與景深變化,使虛擬影像與現實環境自然融合。
![]()
visionOS 26 還新增了可附著于墻面或桌面的懸浮小組件,它們像數字化的空間記憶點,延展了用戶與內容的交互維度。在這種模式下,觀眾所處的環境不再只是“觀看場”,而是一種能夠被 AI 記憶、響應、重構的敘事空間。這給沉浸視頻未來發展提供了啟發:這意味著沉浸視頻正在從“被動再現”走向“主動生成”,從封閉的場景過渡到可成長的故事世界,而觀眾,也在這一過程中,成為敘事的一部分。
趨勢判斷:蘋果如何定義沉浸影像的未來?
在產業的長期布局上,M5 版 Vision Pro 的推出并不是一次孤立的技術更新,而是一場關于“未來影像”的戰略聲明。蘋果顯然已經不滿足于讓 Vision Pro 成為一臺展示空間計算能力的設備,而是試圖用它重新定義沉浸影像的生產方式、產業格局與敘事邏輯。
在技術維度上,AI敘事與空間智能的時代已經開啟。隨著算力、圖形渲染與AI計算能力的持續提升,Vision Pro 正在為“生成式沉浸影像”奠定基礎。M5 芯片的高性能神經引擎和第三代光線追蹤技術,使設備具備了實時圖像生成與空間渲染的潛力。更重要的是,Apple Intelligence 的引入讓 Vision Pro 的圖像實現從“可觀看”轉向“可生成”。
![]()
蘋果已經在 visionOS 中推出了 Image Playground(圖樂園)應用,用戶可直接在 Vision Pro 內生成圖像,這不僅是AI圖像生成的延伸,更是空間敘事實驗的前奏。未來,隨著芯片迭代、圖形處理性能提升與AI算法優化,創作者將能夠通過語音或手勢指令與AI協作,實時生成空間視頻。這意味著沉浸影像將從由人類導演單向創作的模式,轉向人機共創的“生成式敘事”階段——AI不再只是輔助剪輯的工具,而成為參與敘事的共創者。
而在產業維度上,標準化與生態壟斷的雙重進化正在同步發生。蘋果的沉浸視頻內容上線至今已逾一年半載,從早期的技術展示片到如今的系列化作品,其內容矩陣已初具規模。最新官宣的《MotoGP》《Red Bull》《BBC Proms》《Journey to Antarctica》等多部高規格內容,逐漸完善了沉浸影像的“蘋果宇宙”。
![]()
![]()
![]()
與此同時,蘋果在制作端全面整合產業鏈,確立了以 Blackmagic URSA Cine Immersive 攝影機與 DaVinci Resolve Studio 為核心的標準化制作體系,并通過Apple TV平臺發布,實現了從拍攝、剪輯到分發的一體化工業流程。這種標準化并非只是技術規范的統一,更是生態體系的封閉式構建——內容、平臺、設備、算法,全部掌握在蘋果自身的生態之中。
這種趨勢或許會帶來新的矛盾——當創作被標準化、體驗被平臺塑形,“沉浸影像”會不會在工業化的秩序中失去實驗的自由?但無論如何,蘋果的 Vision Pro 已經從一款空間計算設備,轉變為重新書寫“影像產業未來”的入口。
總結與啟示:沉浸影像的“第二幕”
如果說 2023年底發布的M2 時代的 Vision Pro 是蘋果“開啟空間計算”的序章,那么 M5 時代或許揭開了“沉浸影像的第二幕”。在 M2 時代,沉浸體驗更接近于一次技術展示——它向公眾證明了“空間電影”的可能性,而在 M5 時代,隨著算力、算法與內容生態的成熟,沉浸體驗正從“觀看的革新”轉向“敘事的重構”,從技術的“驚艷”過渡為文化的“日常”。
Vision Pro 的“非二代”并非停滯,而是一種有意的戰略轉折。蘋果選擇不以外觀革新來制造噱頭,而是用芯片性能與內容生態的雙重升級,推動從“硬件驅動”到“內容驅動”的系統性遷移。這一變化意味著,蘋果正在把 Vision Pro 從科技產品轉化為內容平臺——從“技術演示”邁向“敘事工業”。隨著 Apple Immersive Video 的不斷擴充,Vision Pro 已成為一種沉浸內容的載體、一種空間影像的基礎設施。它不再僅僅展示未來,而是在構筑未來。
![]()
通過芯片迭代更新Vision Pro的策略,或許標志著沉浸影像產業真正進入“內容競爭時代”。在這個階段,算力成為敘事力,AI 成為創作伙伴,空間成為敘事單元。沉浸內容不再依附于設備的炫技,而成為科技生態的文化核心。未來沉浸視頻的競爭,不再是分辨率、續航時間的較量,而是故事、場景與空間共情能力的比拼。
簡言之,M2 版 Vision Pro 創造了“觀看空間”的可能,而 M5 版 Vision Pro 正在優化“棲居影像”的現實。它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影像范式正在形成——一個技術與敘事共生、空間與感知交融的未來。對創作者而言,這意味著要重新理解“電影”這個概念:不再是線性的時間藝術,而是一種可以被進入、被體驗、被生活的“空間藝術”。
— THE END —
作者 | 李東錦
主編 | 彭侃
執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