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重慶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奮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積極探索西部省份走向共同富裕新路徑。《重慶市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重慶將抓好國家賦予的試點任務,聯動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等市級試點工作。
在重慶市委網信辦、市農業農村委、市工商聯指導下,光明網重慶頻道開展《“鎮”興關鍵詞》主題宣傳,全面展現重慶在推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典型案例,為重慶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標志性成果貢獻更多“鎮”能量。
初夏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湖光瀲滟,桃李爭妍。一群背著畫板的學生在山水間勾勒著藤子溝湖心島上的白塔與瓦屋小鎮的黛瓦青磚。整潔精致的街巷里,前來康養消夏的游客逐漸成為村里的“新村民”,沉默千年的土家小鎮在畫筆的油彩與游人的喧囂中逐漸蘇醒。
近年來,橋頭鎮接待寫生創作團隊6萬人次,游客32萬人次,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民收入增幅蟬聯石柱全縣榜首。而幾年前,這里卻還是村民口中“土泥巴路邊土泥巴屋、堂前屋后灰撲撲”的窮鄉僻壤。
“我們橋頭能有這么大的變化,靠的是把我們的振興‘口訣’落到了實處。”橋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譚笑指著遠處山崖上“黨建統領 萬企興萬村”九個通紅的大字,感慨地說。
![]()
橋頭鎮風光。石柱融媒供圖
黨建統領
“五聯五共”繪就振興長卷
橋頭鎮鄉村振興的長卷,是以黨建為“筆”,“企地聯手,共繪發展藍圖”“產業聯盟,共育四大業態”“利益聯結,共享發展紅利”“基層聯治,共建和美鄉村”“組織聯建,共優發展環境”的“五聯五共”機制為墨,凝聚起政企同心、攜手共進的磅礴力量精心繪就。在這里,企業從“座上客”變為了“主人翁”,深度參與建設全過程。“我們請企業來當發展‘龍頭’,放開鄉村的規劃、設計、招商、投資、運營的各個環節,用他們的專業為我們的村集體產業‘帶路’。”譚笑介紹。
通過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市民宿協會、市文化旅游協會、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四川美術學院等9家商協會、高校的負責人及企業代表深挖橋頭資源與潛力。自然生態、山地林田、集建用地、閑置資產——四張清晰的“家底清單”被梳理出來,為橋頭鄉村振興工作的精準發力提供了“靶心”。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聚合駐鄉工作隊、市餐飲商會、當地村委會共同成立特色功能性黨支部,通過“一對一”對接農戶發展產業,構建起“政府+商會+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動機制,為橋頭的發展裝上了“紅色引擎”。
![]()
橋頭鎮大學生寫生創作基地。石柱融媒供圖
隨著陶然居、天籟教育等產業龍頭被請進“山門”,當地政府又通過減稅、貸款等一系列措施解決企業“落地”難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接踵而至,使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企業生態在橋頭蔚然成蔭。
同時,龍頭企業還化身“創業”導師,通過技術扶持、經營指導、管理培訓等方式,帶動110戶農戶發展家庭農場、生活超市、精品民宿、土家服飾店、寫生耗材店等副業,實現了從“輸血幫扶”到“造血發展”的轉變。
此外,橋頭鎮還鼓勵企業參與鄉村基層治理,深入開展政企、村企聯建行動,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這份由黨組織引領、多方共繪的藍圖,不僅讓橋頭實現了從“無人問津”到“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蝶變,更給企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為“萬企興萬村”的發展道路提供了生動的“橋頭范例”。
產業落墨
聯盟鏈動“鋪彩”富民之路
當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餐飲業委員會主席、重慶陶然居集團董事長第一次踏入橋頭鎮廢棄的瓦屋村落,看到的不是荒蕪,而是土家山水間沉睡的“富礦”。“這里吸引我的是美麗的山水,是豐富的物產,更是熱情淳樸、向往鄉村振興而又迷茫困惑的村民。”嚴琦回憶說。
![]()
橋頭鎮大學生寫生創作基地。石柱融媒供圖
2021年起,嚴琦帶領陶然居集團扎根于橋頭鎮,與當地政府共同執筆,在當地搭建起全鏈條的服務體系。短短一年間,廢棄村落蛻變為集陶藝、餐飲、民宿、電商、文創、農業觀光、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的“陶然居瓦屋小鎮”,陶然半山民宿、太空艙智慧酒店接踵落成,成為橋頭鎮強企帶村的生動縮影。
“讓土家火塘溫暖都市的胃,讓山野清風撫慰疲憊的心。”嚴琦的愿景在小鎮落地生根,也為后續產業聯盟埋下伏筆。
小鎮的崛起激活了“以商招商”的“蝴蝶效應”。陶然居率先構建起“龍頭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建成了3500畝辣椒基地、300畝莼菜基地、200畝萬缸豆瓣非遺基地、占地30畝的重慶菜原輔材料產業園和土家松木臘肉加工廠,真正讓“山貨”變成了“商品”,讓原本農戶手里無人問津的“土特產”,變成了有品牌、有銷路、有市場的“金疙瘩”。
![]()
橋頭鎮萬缸豆瓣基地。石柱融媒供圖
為放大集群效應,橋頭鎮沿著“陶然居瓦屋小鎮”吃住游購研娛等多業態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創新組建鄉村藝術寫生、特色風情民宿、休閑旅游觀光、農特產品加工四大產業聯盟,通過陶然居等龍頭企業“引商入橋”,成功帶動62家企業入駐橋頭鎮,投資總額超6億元。入駐的企業產業帶動1600戶農戶年均增收1.1萬元,更為當地新增了137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們在家門口端起了“生態飯碗”。
“從前我在外面務工,收入不穩定的同時,又照顧不到家里。”村民向光勝回憶說,“自從村里搞起了瓦屋小鎮,我也回到村里,在餐飲商會幫扶單位的指導下開起了烤魚店,現在村里游客越來越多,我既能照顧娃兒,又能賺錢!”
如今,“人到橋頭自然值”的標語被村民們自豪地打在了進入橋頭場鎮的路口。“農房”成“畫坊”,“田園”變“樂園”,讓沉睡千年的小鎮成了游人如織的熱門打卡地。當企業扎根鄉土,當農民共享紅利,一幅政企民共繪的振興長卷正在武陵山深處徐徐鋪展。
![]()
來源:光明網 網信重慶 重慶農業農村
光明網重慶頻道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