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政府高調反華,大談“價值觀外交”;
一邊德企火速轉向,爭相向中國求豁免、保供應鏈。
這看似分裂的“雙面操作”,究竟是政治作秀,還是利益驅動下的務實選擇?
![]()
大家好,小漢這篇觀察,就來拆解這場德國內部的“政經分裂癥”。
這波“政冷經熱”的反差戲,把德國對華政策的矛盾暴露得明明白白。
說到底,德國企業心里跟明鏡似的,中國市場和供應鏈才是他們實現“德國夢”的關鍵。
德國不是在與中國脫鉤,而是在政經撕裂中,用企業的腳投票。
![]()
中國市場,仍是實現“德國夢”繞不開的現實支點。
沒了中國,再硬的政治姿態也撐不起經濟底氣。
事情的導火索得從半導體供應鏈說起。
之前美國為了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術,搞了半導體出口管制,本來想卡中國的脖子。
結果差點把全球供應鏈攪亂,自己也不得不暫緩政策。
隨后中國商務部對出口規定加強監管,但企業得申請特別許可才能出貨。
![]()
這個消息讓全球車企松了口氣,可德國車企卻犯了難。
他們對半導體芯片的依賴度高到離譜,供應鏈稍微有點風吹草動,生產線就可能停擺。
這可不是小題大做,德國汽車產業是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核心環節。
![]()
而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地位無可替代。
更關鍵的是,中國不只是芯片供應的重要一方,還是德國汽車最核心的市場。
![]()
數據顯示,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突破2979億歐元,汽車零部件和半導體相關產品占很大比重。
2025年1到8月,中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
略高于德美之間的1628億歐元。
![]()
這么深的經濟綁定,讓德國車企根本承受不起供應鏈斷裂的后果。
雪上加霜的是,荷蘭政府的出口限制引發了安世半導體風波。
![]()
這本不是中國的問題,可德國政府不僅沒指責真正的始作俑者,反而對中國采取對抗態度。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德國部分政客還在臺灣問題上含糊其辭。
甚至發表支持“臺獨”的言論,觸碰中國的外交紅線。
![]()
政治上的強硬操作,最終卻讓德國企業來買單。
供應鏈危機一來,德國車企首先扛不住了。
![]()
面對危機,德國商界可沒跟著政府的節奏走。而是迅速行動起來,主動找中國尋求解決方案。
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公司第一時間表態。
正在和中國相關部門合作,就是為了確保芯片供應不中斷。
![]()
![]()
另一家德國零部件供應商歐摩威也沒閑著,緊急向中方申請豁免。
希望能順利拿到所需的半導體產品。
![]()
除了汽車領域,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也在積極鞏固對華合作。
去年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西門子帶來的AI迷你調酒工廠吸引了不少關注。
背后其實是其想進一步融入中國數字化供應鏈的考量。
![]()
這些企業的著急不是沒有道理,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中國德國商會的調查報告顯示。
超過90%的在華德國企業決定深耕中國市場,50%以上計劃加大對華投資。
![]()
德國央行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2024年一季度德國對華直接投資24.8億歐元,到了二季度直接翻倍至48億歐元。
短短三個月增長近一倍,上半年總額達73億歐元,遠超2023年全年的65億歐元。
![]()
大眾汽車要投資25億歐元擴建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
寶馬也計劃砸25億歐元升級沈陽生產基地。
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足以說明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
企業的努力還不夠,畢竟供應鏈危機不是單靠企業就能解決的。
沒辦法,德國政府只能放下身段,通過外交手段尋求突破。
![]()
當地時間11月3日。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緊急致電中國外長王毅,明確表達了訴求,希望中方支持相關出口申請。
要知道,瓦德富爾之前還推遲過訪華行程,搞過“麥克風外交”。
現在為了企業的供應鏈,也不得不主動溝通。
![]()
通話中,王毅外長強調了“一中原則”是中德關系的政治基礎,提醒德國不要挑戰中國紅線。
瓦德富爾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希望通過對話推動雙邊關系發展。
這波操作下來,不難看出,德國政府再怎么硬氣,也架不住企業的現實需求。
![]()
德國政府和企業的“兩張臉”,本質上是德國對華政策的深層撕裂。
一方面,以瓦德富爾所在的基民盟為代表,受西方意識形態和美國影響。
在外交、安全議題上對中國展現強硬姿態,搞“價值觀外交”,甚至不惜推遲訪華行程,引發國內爭議。
![]()
另一方面,社民黨則堅持務實合作。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就按計劃在11月中旬訪華,參加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
這被外界解讀為德國對華政策“求穩”的信號。
![]()
這種內部分歧,讓德國的對華政策搖擺不定。
政府喊著“去風險”,呼吁企業開拓其他市場,可企業用腳投票,還是扎堆往中國投資。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
去年德國企業在中國賺取的190億歐元利潤中,有一半以上都再投資到了中國。
![]()
德國學界也看出了這種矛盾,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教授勒歇爾就說。
中國出臺的消費和投資政策增強了外資信心。
絕大多數德企都想繼續深耕中國,尤其是在綠色轉型和數字化領域。
![]()
可歐盟這邊卻在給合作添堵,之前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這讓德國車企強烈反對。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失去這個市場,德國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根本無從談起。
勒歇爾直言,這種關稅政策是非理性的,只會阻礙歐洲自己的綠色目標,到頭來還是德國企業和消費者買單。
![]()
更關鍵的是,德國經濟已經連續三年陷入停滯,對華出口要是出了問題,復蘇更是無從談起。
數據顯示,德國對華出口曾下降13%,這讓企業界坐不住了。
德國商品貿易公司董事總經理安德烈亞斯?克羅爾-皮奇就直言。
出于政治動機的貿易沖突和出口限制會破壞繁榮,不符合德國經濟利益。
![]()
其實道理很簡單,德國的汽車、機械等支柱產業,離不開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
而中國在稀土等關鍵材料上的供應,也是德國高科技產業和電動汽車制造不可或缺的。
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是靠政治口號就能割裂的。
![]()
說到底,德國企業想要的“德國夢”,離不開中國這個大舞臺。
德國政府要是繼續在政治上犯糊涂,搞對抗、踩紅線。
最終只會讓企業買單,影響本國經濟利益。
![]()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德國企業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
深耕中國市場、維持供應鏈穩定,才是明智之舉。
![]()
未來中德關系怎么走。
關鍵還是看德國政府能不能認清現實,放下意識形態的執念,回歸務實合作的軌道。
畢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互利共贏才是長久之計。
任何違背經濟規律的政治操作,最終都會得不償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