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你家那個曾經活潑愛鬧的孩子,好像突然“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把房門關得緊緊的身影。那扇門,像一道結界。門外,是你焦急的關心和熱騰騰的飯菜;門內,是一個你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世界——在那里,手機是唯一的光源,耳機的白噪音是唯一的慰藉,沉默是他們最堅固的鎧甲。
![]()
我們西安千島家庭教育的老師們,在無數次的咨詢中,都聽到過父母同樣困惑無助的聲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實,那間房間,既是他的避難所,也是他的牢籠。
他躲進去,是因為外面的世界讓他感到壓力、挫敗、無法呼吸。可能是一次考試的失利,可能是一句無心的玩笑,也可能是積壓了太久、不知如何訴說的情緒。房間成了他唯一能掌控的、不被評判的角落。
但與此同時,他也被“鎖”在了里面。孤獨、悲傷、自我懷疑在四面墻壁間來回碰撞,他被困住了,想出來,卻沒有力氣,也沒有方向。
這時候,我們做父母的,最本能的反應用力去“敲門”——
- “你出來!我們談談!”
- “整天抱著手機,像什么樣子!”
-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
結果呢?那扇心門往往關得更緊,甚至從里面上了鎖。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真正地“敲開”那扇門,不是破門而入,而是讓他愿意從里面為我們打開一條縫?
在千島家庭教育,我們想跟各位西安的爸媽分享幾個“非暴力”敲門技巧:
第一招:把“質問”換成“遞水”。
別在門口站著喊話。試著默默端一杯水進去,放在他桌上,或者輕輕幫他收拾一下亂扔的衣物。你的行動在說:“我知道你很難受,我在這里,不打擾你,但你需要的時候,我隨時在。”愛的傳遞,有時候不需要語言。
第二招:放棄“正確”,聊聊“無聊”。
別一開口就是學習、未來、人生大道理。這些對他來說太沉重了。試試看說:“我看你最近好像挺喜歡這個游戲/這個明星?”或者“今天天氣真好,咱倆啥也不干,就下樓曬曬太陽咋樣?”當我們不再試圖“糾正”他們時,溝通的通道才可能開啟。
第三招:做他最堅實的“盟友”,而不是“審判官”。
當他終于愿意說出一點點心里話,哪怕在你看來是“小題大做”,也請千萬忍住說教的沖動。他告訴你被同學孤立,你要說的不是“那你應該主動一點”,而是“那一定讓你很難過。”他不需要一個法官來判定誰對誰錯,他只需要一個戰友,告訴他:“別怕,我跟你一起。”
我們知道,這很難。為人父母,看到孩子受苦,心如刀割。你會焦慮,會無助,會懷疑自己。這些情緒,在千島家庭教育的父母課堂里,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也完全理解。
但請相信,那個躲在房間里的孩子,他并不是“壞”了,他只是“病”了。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責備和催促。
因為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拆掉他的房間,而是幫他重新有勇氣,自己走出來,發現門外的世界,依然有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