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 熊麗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強調“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要求“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并再次明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專家表示,這些目標要求體現了統籌發展與安全、當前與長遠的戰略考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現實必要性。
緊抓時間窗口爭取更大主動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取得總量躍升、增量可觀、質量提升的矚目成就,國內生產總值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3個大臺階,2021年至2024年年均實際增長5.5%,為“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日前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科學謀劃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緊緊抓住時間窗口,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彥斌表示,《建議》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這就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這既是完成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兜牢民生底線的堅實基礎,更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關鍵舉措。”陳彥斌說,這就要求“十五五”期間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速,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科技投入強度、民生保障支出等核心指標與目標任務相匹配;通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經濟保持合理增速,獲得更為對等的經濟體量,有助于在技術迭代、規則制定、全球治理等領域贏得更大主動權,為深化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合作創造更有利條件。
全面理解“合理區間”
《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介紹,國內多數觀點認為,中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門檻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略高于1萬美元,由于2022年我國人口總量達到峰值并逐年下降,這意味著只要203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翻一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就能實現。“十四五”時期前4年,我國GDP年均增速為5.5%,按照今年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計算,“十四五”年均增速約為5.4%。“十五五”期間保持4.5%至5%的年均增速,“十六五”期間保持4%以上的年均增速,就能在2035年實現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以上的目標。
“還要考慮到3個因素。”王一鳴表示,第一,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萬美元是基于現在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35年還有上升空間,“十五五”時期要盡可能爭取更快增速,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第二,要考慮價格因素,通過全方位擴大內需,促進價格回歸合理區間。第三,要考慮匯率因素,通過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使人民幣匯率保持在穩定的上升區間。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十五五”時期,如果我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4.5%至5%的增長,將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合理區間’是與我國經濟潛在增速相適應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陳彥斌分析,未來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四大優勢更加彰顯,完全能夠支撐經濟保持較快增長。
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建議》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是根據問題導向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問題的迫切需要。“兩個推動”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就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滿足民生需求,將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建議》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也就是說更加重視老百姓的需求。”楊偉民表示,從總需求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必須形成內需主導的發展,更多依靠居民消費率持續擴大來拉動增長。
“需求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約束條件。”王一鳴表示,《建議》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投資于人”意味著要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建議》提出,“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增加政府資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這表明,“十五五”時期將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
陳彥斌認為,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需要實施系統性的宏觀政策與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的一攬子政策組合。通過加強穩定政策、增長政策、結構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提高宏觀經濟治理效能,形成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需求與生產彼此支撐的良性循環。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實現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