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色宜人的浦江之畔,中外嘉賓再次共赴虹橋之約。11月5日,作為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重要分論壇,《世界開放報告2025》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圍繞“在合作與安全的平衡中尋求開放新共識”主題,與會中外嘉賓就世界開放態勢、中國實踐路徑和全球合作方向展開深入交流,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凝聚智慧。
全球開放格局承壓調整
《世界開放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揭示了全球開放面臨的復雜局面。報告顯示,2024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5,同比微降0.05%,延續了近年來的收縮態勢。然而,不同經濟體表現迥異:高收入經濟體開放指數下降0.2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則逆勢上升0.42%,其中低收入組增幅達0.68%,“南升北降”格局凸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廖凡指出,當前世界開放呈現“總體收緊、分化加劇、動能轉換”的復雜格局。單邊主義暗礁擾動全球經貿洋流,地緣博弈迷霧遮蔽國際合作航路,世界正站在“開放還是封閉”的十字路口。
安全關切深刻影響各國開放政策。202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1%,超過40%的投資限制政策涉及高科技和關鍵礦產領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發展中國家通過區域協定的深化和數字化改革積極擴大開放。阿塞拜疆副總理沙欣·穆斯塔法耶夫表示,作為首批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阿塞拜疆始終倡導開放與互利合作。目前,中阿兩國在交通物流、能源與工業領域的合作項目穩步推進,政府與私營部門交流日益密切,彰顯出雙邊合作的活力與潛力。
盡管面臨挑戰,數字經濟與綠色轉型領域仍展現出強勁的開放韌性。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3年,全球數字交付服務貿易規模從3.5萬億美元增至8.2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從9.5%提升至13.5%。同時,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將達到2.2萬億美元,這些新興領域為國際開放合作不斷開辟新空間。
中國為世界注入確定性
在全球開放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始終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穩定世界經濟的“確定性力量”。報告顯示,1990年至2024年,中國開放指數從0.5891升至0.7634,累計增長29.6%,增速位居全球前列。特別是在當前世界開放總體收緊的局面下,中國開放指數逆勢上升,2024年同比增長0.5%,在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一。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市場潛力大、成長預期好。我們致力于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讓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
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人王雪坤指出,中國通過越開放越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世界經濟注入了穩定性和確定性。目前,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鐵路、雅萬高鐵、錢凱港等一大批項目不斷推進互聯互通新格局。進博會國際公共產品屬性更加凸顯,前七屆累計意向成交額超5000億美元。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累計推廣456項制度創新成果,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實現“清零”。
跨國公司用實際行動表達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歐加隆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吳澤發認為,開放是生物制藥創新的關鍵,中國是歐加隆的“第二故鄉”,其穩定的政策環境為醫藥創新提供了沃土。上海電氣集團首席運營官喬銀平分享了在越南的風電項目案例,通過中國解決方案使建設周期縮短三分之一,成本降低20%,彰顯出開放合作的務實成效。
截至2025年7月,外商在華投資設立企業累計127萬多家,投資額超過3萬億美元,近5年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位居全球前列。哈瓦斯集團執行副總裁墨白說,中國需要更好地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同時進一步優化支付便利性等軟環境,通過文化傳播提升國際吸引力。
在開放與安全間尋求平衡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如何在開放合作與經濟安全之間尋求平衡,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
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具有開放包容的傳統。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近期采取的加稅政策未獲任何國家效仿,反映出國際社會對開放共識的堅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委員朱民表示,當前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呈現“去中心化的多極化”趨勢。中國企業出海模式伴隨著綠色技術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由產能出海逐步向“產能+產業鏈”出海模式轉變,受到各國普遍歡迎。
聯合國工發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和機構伙伴關系司司長舒駱玫表示,工發組織堅定支持開放型多邊合作,將通過投資便利化、技術交流等方式,助力構建包容可持續的全球工業發展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強調,全球南方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去20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80%。他呼吁推動國際治理體系改革,增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使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
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各國需以“拆墻而非筑墻”的胸懷匯聚合力。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堅持多邊主義和深化國際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唯有在多邊框架下平衡開放與合作,才能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孫昌岳 趙以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