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魚田間連片的脆甜甘藍、赤壁車間里的飄香青磚茶、大幕山櫻花樹下熱鬧的農莊、通山農戶手機上跳動的電商訂單——在咸寧,鄉村振興不是抽象的藍圖,而是看得見的產業長勢、摸得著的生態美景、感受得到的民生溫度。
去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親臨咸寧,在嘉魚縣潘家灣鎮蔬菜長廊和四邑村,了解鄉村振興情況,作出重要指示。一年來,咸寧圍繞鄉村振興,在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農民增收上發力,讓特色產業成為區域名片、鄉村變成宜居景點、農民轉型增收,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產業興
科技助特色產業闖市場
我市按照“一縣一業”的思路,用科技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讓桂花、茶葉、蔬菜、黃精等本土特色產品打開市場,帶動區域發展。
嘉魚縣潘家灣鎮的蔬菜基地里,大片甘藍長勢喜人。嘉魚縣是“中國甘藍之鄉”,蔬菜播種面積超45萬畝,產值超60億元,甘藍、大白菜等優質蔬菜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菜農李軍介紹,以前90%的甘藍種子靠進口,一包要100多元,現在和農科院專家合作選育出“思特丹”品種,一包只要四五十元,成本降了,品質還更好。
赤壁青磚茶核心產區在種源和技術上有了大提升。國家級龍頭企業羊樓洞茶業,引入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院士團隊,將青磚茶發酵周期從30天縮短到10天左右。通過精準控溫、控濕,茶磚品質更穩定。目前,企業在武漢開了190多家專賣店。
咸安的新鮮桂花有了更多用途。華彬紅牛集團收購鮮桂花用于飲料生產,咸寧桂花還進入星巴克全國7000家連鎖店,成為咖啡、奶茶的熱門配料。桂花蜜、桂花醬、桂花香薰等產品也走進了百姓家。花農陳愛云介紹,以前桂花按斤賣,現在做成深加工產品按克賣,附加值翻了上百倍。目前,咸安桂花相關產業年產值已達14億元。
崇陽利用92%森林覆蓋率的優勢發展黃精產業。在崇陽縣天城鎮黃精種植基地,采收的黃精經當地企業深加工,變成黃精茶、黃精膏等56款產品,其中“九制黃精”禮盒供不應求。現在,崇陽縣黃精種植面積達13萬畝,年產值超30億元,入選“十大楚藥”,崇陽成了全國知名的黃精主產區。
通山“大畈枇杷”靠溯源體系和品牌活動打響名氣。每顆枇杷從開花到銷售的全流程都記錄在溯源系統里,消費者掃碼就能了解種植基地、施肥情況等信息。當地還舉辦“大畈枇杷節”,通過直播帶貨、線下采摘提升知名度。去年,“大畈枇杷”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3.5億元,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戶種植,畝均年收入從4000元漲到7000元。
鄉村美
舊村落變成宜居宜游地
咸寧不只追求鄉村“表面美”,更注重“內在活”,通過生態修復、引入新業態、升級設施,讓鄉村既有好環境,又有增收產業,成為游客喜歡、村民留戀的地方。
3月的咸安區大幕山,櫻花如云似霞,吸引了武漢、長沙等地的游客蜂擁而至。“溪畔農莊”老板劉娟忙個不停,20張桌子從早到晚都坐滿,土雞湯一天能賣50鍋,櫻花季收入就有15萬元。為留住游客,她還在農莊旁建了采摘園,春摘櫻桃、夏摘桃子、秋摘橘子,讓農莊全年都有吸引力。
村民們也跟著受益。45歲的老周將閑置面包車改成“后備箱咖啡館”,在櫻花樹下賣手沖咖啡,一杯25元,周末一天能賺2000多元。現在的大幕山,不僅能賞櫻花,還有登山步道串聯10多個觀景臺,星空露營地配備熱水和充電樁,文創商店里擺滿櫻花書簽、桂花香皂等特色產品。單春季賞花季,大幕山周邊200多家農家樂、民宿綜合收入就超4000萬元。咸安區大幕鄉山下村黨支部書記胡柏紅說:“以前村里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都回來了,開民宿、做餐飲、搞直播,村里又熱鬧了。”
通山縣隱水洞旁的大畈鎮隱水村,曾是“臟亂差”村落,現在白墻黛瓦,桂花環繞,停車場、游客中心一應俱全。村民張翠蓮把自家房子改成有8間客房的民宿,周末經常滿房,她說:“去年賺了20多萬元,比打工強。”村里還引入企業建研學基地,學生能體驗溶洞探險、農耕文化,村口的“咸寧優品”展銷中心,讓村民種的橘子、釀的米酒不愁賣。
咸安區賀勝橋鎮山里民宿、橫溝橋鎮印象林花生態谷等鄉村景點,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武漢游客曾雨說:“咸寧生態和人文資源豐富,鄉村游有很大開發價值,發展鄉村民宿能讓當地群眾更好地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享受生態旅游帶來的紅利。”
鄉村要美,基礎設施得跟上。一年來,我市在農村飲用水、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補短板。百萬農村居民飲用水標準提升,自來水普及率超95%;新建、改建73所學校校舍,百名大學生村醫被分配到村衛生室,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全覆蓋,農村養老、教育、醫療服務有了明顯改善。崇陽縣肖嶺鄉白馬村村民鄒啟學說:“村里環境這么好,沒必要搬去城里。”
百姓富
農民變身善經營的農創客
讓農民富裕,關鍵是讓農民有穩定收入、體面工作和發展希望。在咸寧,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能培訓、搭建創業平臺,越來越多農民走上致富路,成了懂技術的“田秀才”、善經營的“農創客”。
在嘉魚縣潘家灣鎮,湖北嘉紅蔬菜有限公司的分揀車間里,工人正打包新鮮甘藍,準備發往三全、思念等食品企業,部分優質甘藍還遠銷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公司創始人鄭勝維說:“依托穩定的訂單和渠道,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戶種甘藍,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收購服務。”農戶老陳說:“以前自己種甘藍,愁銷路,怕壓價,一畝地頂多賺幾千元,現在跟著公司種,畝均年收入能超1.2萬元,心里踏實多了。”
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是當地農民學習的榜樣。她曾在“綠色田野杯”湖北省休閑農業創意設計大賽中獲獎,還去德國栽培植物聯邦研究中心研學,帶回先進的生態種植技術。現在,她成了農業科普“網紅”,通過線上直播、線下授課傳授種植養殖技術。
農民的成長離不開政策支持。市農業農村局推出“六個一”人才培育工程,為農民搭建成長平臺,包括“一場大賽磨礪、一次省級競技、一期名校深造、一趟國際研學、一套技術推廣、一次職稱評定”,從技能提升到視野拓展,全方位培育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
在這套培育體系下,我市涌現出不少農民創業明星。通山縣的“臘肉哥”阮長輝,堅持用傳統工藝加工臘肉,通過電商平臺打開銷路,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讓山里的“老味道”走向全國;崇陽縣的“黃精哥”胡盛,打造了黃精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讓崇陽黃精入選“十大楚藥”;“桂花仙子”李夢軒,深耕咸寧桂花產業,打造“桂花仙子”IP,通過品牌化運作推廣桂花深加工產品,帶動農戶增收。
參加過“六個一”工程培訓的咸安種植戶吳京源說:“以前覺得種地沒前途,培訓后才知道農業也有大商機。培訓讓他學會了病蟲害綠色防治、農產品電商銷售等實用技術,去年僅通過電商平臺就賣出3萬斤橘子,比往年多賺4萬多元。”
一年來,全市累計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超200場、培訓農民2.4萬人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00多個。如今的咸寧,正憑借產業、生態和人才優勢,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借鑒的“咸寧方案”。
來源:咸寧日報
記者:朱亞平 通訊員:鄧文君
一審/編輯:黃亞琦
二審:石麗麗
三審:陳小彬
監制:朱封金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
![]()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