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定日縣扎西宗鄉扎西林村,恢復重建任務已在縣鄉村各級黨組織、駐村工作隊和鄉村專干的合力攻堅下全面完成。高效推進的背后,是“黨員責任區”的精準劃分,是“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的嚴格落實。一位摸著新砌墻磚的老人動情地說:“看到黨旗飄在哪里,我們的心就安定在哪里。黨組織就是我們最堅實的依靠。”
![]()
搬入新居。日喀則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樣的信念也支撐著包村干部格桑。自地震后便堅守一線的他坦言:“雖然想念年邁的父母,但為了群眾早日入住新居,我必須堅持到底。”
“我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學會了審看施工圖紙,還能監督建設質量!”扎西宗鄉旁吉村組織委員、鄉村振興專干阿旺卓拉道出了廣大基層黨員的共同成長。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黨員干部們紛紛化身“全能戰士”。
在曲下鎮土林村重建收尾的煙塵中,身著“紅馬甲”的黨員身影若隱若現。他們既是群眾眼中的貼心人,更是黨的政策溫暖的傳遞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群眾事,無小事”。
在薩迦縣麻布加鄉白拉村整村搬遷中,年輕的駐村干部德吉拉姆和格桑曲珍用柔肩挑起重建重擔。為保護30噸水泥免受雨淋,她們連夜組織黨員突擊隊搶運;為熟悉104戶民情,她們日行萬步,將每家每戶的情況了然于心。“一件事情,干完和干好之間,往往是一顆心的距離。”德吉拉姆的話擲地有聲。
在定日縣協格爾鎮魯魯轄村,面對復雜的選址協調難題,年輕的駐村隊長張文杰和隊員們不分晝夜入戶溝通,用真誠消融隔閡,最終凝聚起全村共識。新房交付當天,全村群眾自發向駐村工作隊敬獻哈達。張文杰感慨,“黨的關懷是做好工作的最大底氣,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工作才能找準方向、凝聚力量。”
措果鄉野江村群眾次仁達娃在新房前哽咽回憶,最讓他難忘的是地震當天就住進了帳篷,吃上了熱飯。“真的非常感激黨!”次仁達娃說,在基層黨組織、參建企業與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村僅用三個月就實現了新房建設和交付,創造了重建奇跡。
面對繁重的重建任務,定日縣曲洛鄉措昂村科技專干拉巴卓瑪全力配合包村領導和村“兩委”。“雖然辛苦,但收獲更大。”拉巴卓瑪說。
從拉孜到定日,從薩迦到協格爾,日喀則市縣鄉村6600余名黨員干部深入建設一線,吃住在現場、蹲點在工地,協調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為災后重建保駕護航。他們用忠誠詮釋黨性,用擔當書寫作為,用汗水澆灌希望。他們不僅重建了房屋道路,更重建了信心與希望;飄揚的不僅是旗幟,更是共產黨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
如今,嶄新的藏式民居樓星羅棋布,炊煙再次裊裊升起。黨旗高高飄揚已成為雪域高原最溫暖的底色。(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