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今年世界心臟日的主題是“律動不息”。
![]()
律動不息代表著心臟持續且規律的跳動。
從出生那刻起,我們的心臟就持續跳動,默默支撐著我們每一次呼吸與行動。心跳,是世界上最動聽的生命節律。
然而,《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顯示,心血管疾病仍位居中國城鄉居民死因之首。
心臟病,正悄然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最大隱患。
我們常常談癌色變,卻忽略了心臟病這個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也許在某一天,心臟這臺不知疲倦的馬達就會突然“罷工”,讓人猝不及防。
這一次,讓我們停下腳步,真正聽懂體內的“心”聲。
![]()
心臟病,離我們并不遙遠
![]()
有人說,心臟病只會盯上老年人或有家族史的“特定人群”,普通人不必太過擔心。但殊不知現實早已悄然改變。
久坐不動、暴飲暴食、吸煙、熬夜……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正在推動心臟病發病率的飆升。
心臟病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沉默殺手”。
![]()
那么,心臟病帶給我們的威脅有多大呢?《不可忽視的心臟病:像對抗癌癥那樣對抗心臟病》一書給出了答案:
在2020年初至2022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導致的死亡人數接近700萬。然而,同期心臟病導致的死亡人數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4倍多——每年有近1900萬人死于心臟病!
作為一種“非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簡直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要可怕!
書中還提到了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故事,這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心臟病的隱蔽性與高風險。
作為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羅斯福見證了美國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動蕩歲月。在高強度的工作背后,他的健康正悄然亮起紅燈——他的血壓不斷上升,已經到了高血壓危象的水平。
![]()
然而,這一嚴重的健康危機并沒有引起羅斯福本人及其醫療團隊的足夠重視,反而被輕描淡寫地歸結為“正常衰老”。
實際上,羅斯福患上了心力衰竭。在正式確診僅數周后,他便突然去世。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的主治醫生都深感震驚。
這個故事讓人惋惜,也更該引起我們的警惕——不管是伏案工作的普通人,還是站在聚光燈下的公眾人物,不對心臟健康危機加以重視,心臟病就可能找上門。
心臟從不會開口“抱怨”,但我們每一個不經意的不良習慣,都是對它無聲的消耗。
![]()
它不在乎你是否成功,也不在乎你是否年輕,只在乎你是否愿意為它停下匆忙的腳步,給予一點關注,一份守護。
那么心臟病究竟起源于何處呢?
![]()
心臟的危機,從斑塊生開始
![]()
早在500多年前,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就繪制出了人體解剖素描圖,并發現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并非源自心肌本身,而是供應心臟的動脈異常增厚,進而阻礙了血流。
現代醫學進一步證實,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冠狀動脈中生長的斑塊——它們像血管里的“腫瘤”,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變大,逐漸堵塞血管,導致心肌缺氧,最終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
簡單來說,我們的心臟每天約跳動10萬次,以維持我們的生命活動。而這一切,都依賴冠狀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一旦這條“通道”被堵塞,心臟的“工作”便隨即陷入癱瘓,進而危及生命。
更為嚴重的是,就像癌癥還未被察覺時就已開始擴散,“斑塊”的生長也是悄無聲息的。它在血管中悄然積累,甚至不會引起任何癥狀,直到突然破裂,給人重重一擊!
![]()
正因為心臟病如此“狡猾”,許多人才對它掉以輕心。這種“輕視”,源于我們對心臟健康的深層誤解——總覺得“危機不會落在自己身上”,卻忘了致命的心臟問題,往往是從一次次被忽視的“小信號”開始的。
![]()
忽視心臟的“求救信號”,讓我們錯失良機
![]()
偶爾胸悶氣短、胸口堵得慌,我們總安擺擺手說“是累著了,歇會兒就好”;久坐后起身時突然一陣心悸,也會自我安慰“可能是起身太急,沒什么大礙”;體檢報告提示“血脂偏高”,也總想著“下次再調整飲食吧”,卻轉頭就忘了這回事。
![]()
就連一些醫療從業者,都曾低估心臟病的兇險。他們會下意識覺得“患者才30多歲,怎么會得心臟病?”,或是認為“癥狀只是偶爾出現,應該不是大問題”。這種因認知偏差產生的忽視,最終讓患者錯過早期干預的黃金時間。
可心臟不會“撒謊”,每一次細微的不適,都是它給我們的“求救信號”。
![]()
和癌癥一樣,心臟病的發展也需要較長時間。這些信號就像是健康亮起的“黃燈”,是身體在提前預警。如果此時視而不見,等“紅燈”亮起,再想補救很可能悔之晚矣。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以對抗癌癥那樣認真的態度,來認真對待心臟病。
![]()
“抗癌式”心臟病防治策略,守護心臟健康
![]()
想想我們對待癌癥的態度:主動學習預防知識,定期進行腫瘤篩查,一旦發現異常信號,第一時間就醫,從不敢輕易忽視。可面對心臟病,多數人卻少了這份警惕——即使已經了解了它的兇險,也從未將其放在心上。
![]()
實際上,上文提到的久坐不動、暴飲暴食、吸煙、熬夜等不良習慣,不僅是心臟病的重要誘因,同樣也是癌癥發生的高危因素。
既然心臟病與癌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我們為何不能像對抗癌癥那樣對抗心臟病呢?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多運動、健康飲食、戒煙、早睡早起來預防心臟病;通過篩查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來篩查心臟病;通過干預和逆轉風險因素,實現心臟病的早期控制甚至逆轉心臟病。
![]()
《不可忽視的心臟病:像對抗癌癥那樣對抗心臟病》一書中就針對心臟病的預防、篩查、治療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對此進行了簡要總結:
![]()
預防要點:
(1)任何身體活動都是有益的。
(2)以植物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利于心臟健康。
(3)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和選擇健康飲食是控制體重的最佳組合。
(4)如果你吸煙,請尋求戒煙幫助,并避免使用電子煙和攝入尼古丁。
(5)健康的睡眠能促進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因此建議每晚保證至少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
![]()
篩查要點:
(1)計算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分。
(2)了解你的膽固醇水平。
(3)了解你的血壓水平。
(4)了解你的血糖水平。
(5)冠狀動脈鈣化掃描。
![]()
治療要點:
(1)對待心臟病護理應如同對待癌癥護理一般嚴謹認真。
(2)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3)控制血壓,通常建議將血壓維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本書作者邁克爾·V.麥康奈爾(Michael V. McConnell)是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博士,他在預防心臟病學、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有著深入的研究。科研工作之外,麥康奈爾博士還熱心心臟病的科普,撰寫了本書,用耐心與專業,為大眾心臟健康保駕護航。
本書的領銜主譯程蕾蕾教授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腫瘤心臟病亞專科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科研課題33項,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128篇,其中SCI論文29篇。程教授牽頭開設了華東地區第一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長期堅持一線出診,擁有近30年的臨床經驗,接診過無數心臟病患者。
在繁忙的學術研究和臨床接診之余,程教授還熱心科普,不僅出版了多部廣受好評的心血管健康科普圖書,還在抖音、小紅書、視頻號等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心臟病科普,將復雜晦澀的心臟病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深受大眾喜愛。
![]()
在本書中,麥康奈爾博士分享了他的家人以及患者的真實故事,并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預防、篩查和治療心臟病。無論你是想要獲取科學診療參考的專業人員,還是想要了解心臟養護知識的普通讀者,都能輕松讀懂書中內容,并將書中的實用建議應用于日常健康管理。
翻開此書,識別隱匿的心臟危機,為自己和家人守護體內永不停歇的泵。
![]()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