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奔赴,只為生命相托;跨越山海,共筑健康橋梁。由云南省承派、云南大學附屬醫院整建制組建的第25批中國(云南)援烏干達醫療隊抵達烏干達已有一個月。這支醫療隊一行9人,涵蓋麻醉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普外科、感染科、針灸科、脊柱外科等多學科醫務人員,到達烏干達后,他們帶著中國醫者的專業擔當,以醫者仁心,克服環境與文化差異,迅速投身于中烏友好醫院的醫療援助等工作中,續寫著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動人篇章。
![]()
初到烏干達,醫療隊面臨的不僅是語言文化的差異,更是當地醫療資源匱乏、技術水平有限、疾病譜復雜等嚴峻挑戰。為盡快開展工作,醫療隊與第24批醫療隊隊員開展了深入工作交接,同時與中烏友好醫護團隊召開對接會,詳細了解醫院科室設置、設備配置、常見病種及診療流程等情況,并積極參與查房、病例討論、學術講座等活動。醫療隊快速融入,以效率搭建“生命通道”。截至10月31日,中烏友好醫院門診392例,中烏友好醫院手術診療操作117例,華人門診266例,華人門診手術診療101例,針灸251例。
中烏友好醫院是中國醫療隊的主要工作陣地。從踏入這里的第一天起,醫療隊隊員們便與烏同行并肩作戰,將門診、病房、手術室變成了踐行“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中國醫療隊精神的第一線。10月7日,一場生命保衛戰在中烏友好醫院手術室內上演。年輕母親Rush因車禍受傷出現失血性休克、嗜睡等危險情況,生命體征極不平穩,病情瞬息萬變,救治窗口期極為短暫。其手術指征雖明確,但手術本身卻面臨著創傷復雜、部位特殊、感染風險極高、麻醉藥短缺等多重嚴峻挑戰。面對復雜情況,隊員們迅速根據各自專業分工,與當地醫院共同推進救治工作。普外科醫生王春曉與中烏友好醫院外科主任Edward迅速制定手術方案,泌尿科醫生湯祺和實習醫生Andraw作為助手,麻醉科醫生唐敏實施全身麻醉,耳鼻喉科醫生王歡和翻譯趙思琦幫助協調手術器械和輸血準備,骨科醫生韓濤檢查有無多發骨折。經多學科協作,4個小時后,手術取得成功。10月9日,Rush病情穩定,轉入普通病房接受中醫和西醫聯合治療。
![]()
10月8日深夜,華人診室傳來緊急呼叫,華人同胞陳女士不慎摔入溝里引發面部受傷,血流不止,情況危急。醫療隊接到通知后,隊員們迅速趕赴華人診室,在照明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依次對傷者身體各部位進行檢查,排除頭顱、腹部出血、重要器官損傷等情況后,團隊成功完成了鼻外傷清創美容縫合術、鼻出血止血術及周身皮外傷清創術。完成手術后,陳女士激動地說,“看到白大褂上的五星紅旗,我就知道,自己有救了”,她表示,中國醫療隊精湛的技術是她堅定選擇到中國醫療隊駐地就診的原因。
面對病人的每一次緊急時刻,比如深夜突發的呼吸窘迫、術后突發的血壓驟降等,醫療隊隊員們總能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業務專長快速判斷病因,在最短的時間內精準執行搶救方案,為在烏患者守住生命防線。
從門診接診常見病患者,到急診手術患者,再到病房處置術后恢復問題,醫療服務既專業細致,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溫度。醫療隊還以針灸等中醫療法,解除患者病痛,傳遞“治未病”的東方智慧。
除了救死扶傷,醫療隊還幫助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最有價值的援助不僅僅是“輸血”,更要幫助當地建立強大的“造血”功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中烏友好醫院里,醫療隊隊員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專長,“手把手”“心連心”將自己在日常診斷、查房、手術操作和病例討論中積累的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了烏干達醫護人員,讓當地醫護人員快速提升、深深感動。
“中國援外醫療隊”,這個響亮的名字,包含著跨越山海的承諾,是醫者仁心的見證。醫療隊隊員們是中國醫療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他們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無私的奉獻彰顯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
來源:云南日報-云新聞、云南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