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陸,大家只知道國家與國家之間充滿了間諜行動,不管是哪個國家都要時刻警惕間諜行為,可是今天小陸想帶著大家認識一個新的事跡,這件事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對中國的手段可謂是走火入魔,現在就讓小陸帶著大家了解一下。
![]()
![]()
駐澳使館竊聽案:隱藏在混凝土里的“情報戰”
1990年,澳大利亞施工隊給中國建駐澳使館時,干了件見不得光的事——在每層樓板和墻壁的混凝土里,埋了大量竊聽裝置。
儲藏室這種不起眼的地方也沒放過,這些裝置藏得太深,常規檢查根本查不出來,使館啟用后,中國一開始沒發現異常。
![]()
直到有次計劃大規模采購小麥,最先找的是澳大利亞,雙方談得挺順利,0.6元一斤的價格都定好了,就等第二天簽合同。
誰能想到,當天晚上美國突然找上門,對接中方采購代表,說愿意用0.5元一斤的價格,供應北美原裝小麥,還負責送貨上門。
做生意嘛,誰不選性價比高的,中方自然傾向了美國,第二天中方跟澳大利亞說要取消合作,這本是正常商業選擇,澳大利亞卻炸了鍋。
![]()
他們知道是美國在背后搶生意,跑去跟美國理論,還放話要是不退出,就沒完沒了。
美國根本沒把澳大利亞的不滿當回事,畢竟澳大利亞一直跟著美國走,實力差距擺在那,美國還反過來指責澳大利亞,這下澳大利亞徹底急了——臟活累活自己干,好處全讓美國占了。
轉天,《悉尼先驅晨報》就在頭版頭條捅了個大新聞,曝光美澳合伙在駐澳使館裝竊聽器的事。
![]()
報道里說,當初說好情報共享,結果美國拿著竊聽到的消息搶訂單,澳大利亞咽不下這口氣,干脆把事情鬧大,誰也別想好過。
中國看到報道才知道使館里全是竊聽器,立馬暫停小麥采購,先去查使館,參與檢查的安全工作人員后來透露,那些竊聽器的數量,用“喪心病狂”形容一點不夸張。
這事兒可不是編的,當時《環球時報》等好多媒體都報道過,有實實在在的信源支撐,其實在國際上,使館竊聽不算新鮮事,說是“臺面下的規矩”也不為過。
![]()
就像蘇聯克格勃,普京早年做間諜時,從使館出去聯系線人,總得騎自行車在大街上繞來繞去,就是為了甩開跟蹤的FBI。
FBI也不藏著掖著,就光明正大地跟,一點不怕被發現,有次普京實在甩不掉,就進咖啡館歇著,按說FBI該在外面盯著,或者跟進去,可他們嫌麻煩,直接把普京的自行車胎扎破了。
![]()
你看,現實里的間諜行動,有時候也沒那么神秘,更多是這種“擺爛式”操作,美蘇冷戰時還有更戲劇性的,克格勃給美國駐蘇使館送了個大掛件,里面藏著竊聽器,能偷聽使館里的對話。
巧的是,FBI當時正在監聽蘇聯使館的無線電,結果反倒聽到了自己使館里的聲音,這才發現那個掛件有問題。
![]()
![]()
長征二號捆的考驗:火箭發射背后的暗戰
美國知道澳大利亞曝光竊聽事后,氣得不行,把澳大利亞叫過去罵了一頓,還讓他們配合搞個小動作——給中國下商業火箭發射訂單,讓中國用火箭送一顆小衛星上天。
那時候中澳本來就在談火箭發射合作,美國也是靠之前竊聽到的消息才知道這事。
![]()
澳大利亞照著美國的意思,加快談判節奏,說要發射一顆價值好幾億的衛星,要求火箭能把衛星送到地球靜止轉移軌道,還得是運載能力夠強的型號。
澳大利亞嘴上沒提“長征二號捆”,但當時中國只有這款火箭能滿足這些要求,長征二號捆剛試驗成功兩年,性能還不穩定,可面對這么大的訂單,還有拓展航天商業市場的機會,中國還是咬咬牙接了。
![]()
不過中國也留了個心眼,提前說清楚:要是發射失敗,肯定賠償;但要是發射終止、耽誤幾天,可不能找我們要賠償。
澳大利亞一門心思推進計劃,沒多想就答應了,美國和澳大利亞心里打的算盤很清楚,長征二號捆1990年發射模擬澳星時就沒成功,才過去不到兩年,可靠性肯定不行。
要是這次再失敗,他們就能大做文章,說中國火箭不靠譜,阻礙中國航天的國際發展。
![]()
1992年3月22日,長征二號捆帶著澳星進入發射倒計時,中國這邊緊張得不行,就怕發射出問題;美國和澳大利亞也緊張,不過他們是盼著失敗。
倒計時結束,火箭點火,推進器噴出濃煙,可火箭愣是沒動,美國代表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就高興起來,覺得火箭馬上要炸,中國航天要栽大跟頭了。
結果等了十分鐘,火箭底部雖然還著火,可就是沒炸,也沒別的異常,這跟美國火箭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按美國的經驗,這會兒要么炸了,要么飛出去一點就側翻爆炸,長征二號捆的表現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
后來才查出原因,火箭推進器的點火配電器上,留了一塊1厘米大的鋁屑,是加工和檢查時沒清理干凈。
點火時鋁屑通電產生電弧,意外觸發了助推器的關機程序,火箭計算機檢測推力時,誤判推力不夠,啟動了緊急關機,所以點火后馬上就停了。
雖然沒發射成功,但火箭和衛星都沒壞,技術團隊能拿著實物分析問題,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
![]()
美國一看沒炸,趕緊讓澳大利亞去索賠,可中國早有準備,反問澳大利亞:火箭沒升空吧?沒爆炸吧?衛星也沒壞吧?那這能叫發射失敗嗎?澳大利亞代表被問得說不出話,只能默認這是“發射終止”,索賠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次事件讓中國航天人徹底明白,質量管控一點都不能馬虎,哪怕是小鋁屑這樣的細節,都可能引發大問題。
同時大家也想到,要是把這次意外的關機機制改成主動控制的保險,火箭發射不就更安全了?
![]()
沒多久,中國就研發出了火箭緊急關機雙重保險技術,當時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做到,美蘇都沒這個本事,1992年3月22日也被定為“航天質量日”,永遠刻在中國航天的歷史里。
到了1992年8月14日,改進后的長征二號捆再次發射澳星。中國還是有點擔心,美國和澳大利亞則是又怕又盼——怕發射成功,又盼著再失敗,好徹底搞臭中國火箭的名聲。
好在這次有了之前的經驗,質量管控也更嚴,長征二號捆順順利利把澳星一號送進預定軌道,全國都為這事高興,中國航天又邁過了一道坎。
![]()
![]()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破局:中國航天的崛起之路
美國見長征二號捆發射成功,不甘心,又讓澳大利亞再給中國下訂單,這次衛星由美國休斯頓公司制造,美國打算在衛星上動手腳,就算火箭沒問題,也能讓衛星出故障,搞砸發射。
談判時,澳大利亞說衛星著急用,要求中國當年12月底前完成發射,只給4個月準備時間,還拿高額報酬誘惑。
中國知道時間緊,但想繼續打開商業航天市場,還是接了,可到了火箭和衛星適配的時候,美國開始耍賴,以“防止技術泄密”為由,就是不給衛星的震動頻率參數。
![]()
中國航天人都知道,要是沒有這個參數,火箭和衛星飛行時可能產生共振,到時候火箭會解體,衛星也保不住。
為了讓美國明白后果,中國舉了兩個例子:80后課本里有篇“塌橋故事”,騎兵整齊過橋時,馬蹄聲頻率和橋的固有頻率一樣,引發共振把橋震塌了;還有蕩秋千,要是推力方向和擺動方向一致,秋千會越蕩越高,這也是共振原理。
美國明明知道共振的危害,就是不給參數,擺明了想讓中國發射失敗,既要賠錢,還要壞名聲,中國這才徹底看清美澳的心思,但沒選擇違約,而是想好了應對辦法。
![]()
1992年12月22日,離截止日期只剩8天,長征二號捆再次準備發射,發射前,中方負責人問技術人員:“安排的設備裝好了嗎?”技術人員說:“整流罩里裝了專用設備,真要是共振,能控制住,不影響火箭飛行。”
負責人又問財務人員:“錢準備夠了嗎?”財務人員回答:“把這次項目利潤全留出來了,就算要賠償,或者再發射一次,錢都夠。”
一切準備就緒,火箭點火升空,美國代表特別興奮,覺得馬上就能看到火箭爆炸。
![]()
升空30秒后,美國團隊開始盯著數據;中國地面觀測站也發現,衛星震動頻率快接近整流罩的固有頻率了,10秒后就會共振。
就在這時候,中國啟動了預設方案。火箭升空45秒后,整流罩突然爆炸,冒出黑煙,美國代表剛要慶祝,就傻了眼——火箭居然還在穩定飛行,一點沒受影響。
美國趕緊試著聯系衛星,卻發現信號斷了,最后長征二號捆穩穩地把衛星送進預定軌道,任務圓滿完成,火箭一點問題都沒有。
![]()
美國不甘心,說衛星壞了,讓中國賠償,中國笑著說:“我們早在美國保險公司給衛星投了保,賠償款讓保險公司出就行。”
美國聽完,半天說不出話,后來美國又要求中國補發一顆衛星,中國同意了,但提了條件:“得給我們衛星的震動頻率參數,不然下次發射還是沒法保證安全,而且我們還會繼續在美國投保。”
美國這下沒轍了,要是給參數,中國肯定能順利發射;要是不給,中國沒損失,自己還得吃虧,最后只能妥協,把完整參數交了出來。
![]()
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再次出發,成功把澳星三號送入預定軌道,經過這么多考驗,長征二號捆的可靠性得到了認可,也為中國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這一年,中國北斗導航系統正式啟動全球布局,開啟了新的征程。 美國看到中國航天和導航事業要崛起,又想搞破壞,讓海軍去截停中國貨船,想讓中國丟面子。
![]()
可中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被動挨打的樣子,面對各種打壓,總能找到應對的辦法。
從使館竊聽到火箭發射博弈,中國在一次次挑戰中不斷成長,這些經歷告訴我們,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堅持創新、守住底線,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如今中國航天不斷突破,北斗系統服務全球,這背后是無數人的堅守和付出,也讓我們看到,只要腳踏實地,就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尊重,走出屬于自己的強國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