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導體事件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不僅僅中國不好惹,中國的企業同樣不好惹,這一個月的時間以來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
雖然安世半導體的斷供,不僅僅是荷蘭遭殃,整個歐盟的供應鏈也遭殃,而安世中國依舊沒有松口的意思。
荷蘭服軟現在還有用嗎?安世為什么如此有底氣?
![]()
荷蘭安世半導體的荷蘭總部突然宣布,停止向自家的中國業務供應晶圓,這可不是簡單的商業調整。這一指令由公司的外籍CEO親自下達,背后若隱若現的是荷蘭政府的影子,在荷蘭對安世動手之前是和美國通過風的,所以是奉了誰的命可想而知。
然而這一記重拳揮出確實沒有達到荷蘭想要的結果,如今不僅攪動了全球汽車產業鏈,更讓歐盟高層嗅到了危機的味道,原本只是一個企業,卻沒想到牽扯的東西越來越多,甚至開始改寫一個區域供應鏈的未來。
![]()
其實造成安世半導體現在“中不中,荷不荷”的根本原因是它太“分裂”了,它一面是必須聽命于荷蘭政府和西方陣營壓力的“歐洲公司”,另一面又是深度扎根中國、對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的“中國業務”。
![]()
總部的指令充滿政治意味,外籍CEO的斷供決策,完全是一副向美國表忠心的姿態,可另一邊,安世中國壓根沒表現出慌亂,反而向全球客戶發出了一封鎮定自若的公告函,核心思想就一個:別擔心,我們頂得住。
![]()
這種反差讓總部的決策顯得極其荒唐,中國此前的反制措施已經對安世在華工廠生產的芯片實施了出口限制,現在荷蘭總部再來一刀,真正受創的反倒是那些嗷嗷待哺的全球客戶,歐洲自家的汽車產業也跟著遭殃。
![]()
別看對外界的影響非常大,安世中國的反應可以說是非常的“順理成章”,而且安世已經完全和總部“脫鉤”,徹底把局面搬了回來,總部的制裁非但沒有奏效,反而成了其中國業務加速獨立的關鍵。
安世中國的底氣從何而來?答案是庫存,安世中國迅速聲明,早已建立了龐大的成品和在制品庫存,足以滿足直到年底甚至更長時間的訂單,這可不是隨便說著玩玩,而是公司內部早已對市場變化做出預案,并啟動了多套應急方案的結果。
![]()
關鍵的是他們沒打算坐吃山空,公司內部,從生產、管理到供應商,各個環節聯動得異常緊密,正快馬加鞭地驗證新的晶圓產能,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明年就要實現新舊產能的無縫銜接。
![]()
從結果來看,荷蘭總部的斷供恰好給了安世中國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徹底加速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安世中國看似在自救,實際上是向全世界說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便沒有總部的技術支持,中國的生產線照樣轉得起來。
![]()
荷蘭與歐盟在這場棋局中,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錯誤的判斷了中國企業的堅強,也錯誤的判斷了美國能給他們的力量,他們本想跟著美國老大哥一起對華施壓,卻沒料到盟友的堅持還不如夏天的冰棍持久。
![]()
就在荷蘭擼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時,美國人卻悄悄轉了身,中美雙方近期在吉隆坡和釜山舉行了會談,并且在多個分歧上達成了共識,美國隨后更是高調宣布中國已同意恢復對美供應汽車芯片。
![]()
事情的發生太突然,直接把荷蘭和整個歐盟晾在了對抗的最前線,美國人從混戰中瀟灑抽身,把爛攤子和壓力全留給了歐洲,這下歐盟可坐不住了。隨著本田停產、歐洲部分工廠因缺少核心部件而停擺的消息傳來,對汽車產業高度依賴的歐盟瞬間“頭大”。
![]()
歐盟的態度也因此發生了180度大轉彎,起初那種默許甚至支持的曖昧蕩然無存,歐盟委員緊急出面,將此事件定性為可能產生全球影響的“重大雙邊問題”,并放軟姿態,表示歐方愿意協助荷中雙方溝通。
![]()
最被動的莫過于荷蘭自己,不僅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自己面臨訂單流失和失業率上升的風險,尷尬的是中國未來的芯片出口限制,可能將只針對荷蘭與歐盟,一些嗅覺敏銳的歐洲企業和荷蘭行業代表已經坐不住了,開始嘗試繞開政策壁壘,直接與中方溝通。
![]()
安世半導體的案例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在全球化市場都融為一體的今天,技術封鎖和單邊制裁從來都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不僅考驗著一家企業的生存智慧,更在倒逼所有國家重新審視自己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
![]()
荷蘭的倉促出手,無意中為中國半導體供應鏈的自立自強,提供了一次絕佳的、真刀真槍的壓力測試,也為全世界的企業敲響了警鐘,那個可以高枕無憂、單一依賴的時代,真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