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錦華
? 近日,中美雙方就經貿關系達成重要共識,標志著兩國在經歷一段時期摩擦與博弈后,迎來一次關鍵性的政策回調。在此背景下,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發題為“美國曾以為貿易戰能改變中國經濟,但它錯了”的文章,該文坦言華盛頓可能最終不得不放棄其長期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變革的目標。這篇文章頗具代表性,它折射出過去美國部分精英長期以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視角審視中美經貿關系。這種脫離兩國社會與企業真實認知的錯誤認知,正是過去多年對中美經貿大局形成干擾的重要根源。事實上,此次階段性緩和并非簡單的“妥協”,而是在全球格局深刻演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沖突持續延宕的大背景下,兩國基于現實利益與戰略理性的再平衡。
![]()
美國總統特朗普 資料圖
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看,此次中美經貿關系的階段性緩和,是一次典型的結構性相互依賴下的制度性博弈結果。基于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與約瑟夫·奈提出的“復合相互依賴”理論,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國家間的權力關系不再僅僅體現為軍事對抗或政治壓制,更多地表現為經濟鏈條的深度嵌套與利益網絡的廣泛交織。
美國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在供應鏈方面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即便在貿易沖突最激烈的時期,雙方的貿易額也未出現斷崖式下滑,在某些領域甚至持續增長。這說明,市場規律與產業邏輯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任何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強行割裂產業鏈的行為,最終都將付出高昂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美國此次政策調整,本質上是其國內經濟壓力與全球戰略困境倒逼下的務實選擇。近年來,美國通脹居高不下,消費者負擔沉重,企業生產成本攀升,而對華加征的關稅很大程度上轉嫁到了本國企業和民眾身上。與此同時,美國在科技領域對華封鎖并未如預期般遏制中國技術進步,反而加速了中國在半導體、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步伐。在此背景下,美方不得不重新評估其“脫鉤斷鏈”政策的可持續性。
![]()
美國遏制中國技術進步,反而加速了中國自主創新步伐
中國的應對舉措也展現出戰略主動與制度理性。對此次中美之間達成協議,國際輿論期待在取消部分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暫停實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稀土出口管制、發放通用出口許可證、恢復購買美國農產品等一系列問題上取得進展。中國的舉措是基于國家及全球經濟穩定作出的主動布局。中國的做法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能源資源價格波動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主動釋放合作信號,有助于穩定全球市場預期,防止大宗商品價格劇烈震蕩,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
這是中國推動制度型開放的又一重要實踐。近年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此次中方在一些領域采取靈活措施,正是在堅持國家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
圖為中美國旗
這也是中國運用戰略反制與靈活談判相結合藝術的典范。過去幾年,面對美國無理打壓,中國依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將部分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實施關鍵資源出口管制等。這些措施有效捍衛了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也促使美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如今,在美方作出實質性讓步的情況下,中方適時調整政策,既展現了克制與善意,又牢牢把握了戰略主動權。這種應對得當的策略,正是中國外交智慧的集中體現。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中美雙方在部分議題上的合作安排,超越了單純的經貿范疇,觸及全球公共安全領域。“議題聯系”的談判模式,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中多議題捆綁博弈的特征。它表明,中美之間的問題無法通過單一領域施壓解決,唯有在多個層面建立互信與合作機制,才可能得到妥善消除。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并未根本消除。美國《華爾街日報》文章所反映的反思跡象表明,基于現實成本收益的理性正促使美方部分力量重新評估其策略。這也恰恰印證,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任何背離這一本質、試圖以零和思維進行政治操弄的做法都難以維系。樹立正確中美經貿觀意義重大。(作者是宏觀經濟問題研究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