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明最近三個月做了12場直播,單場最高賣出15萬元。
![]()
”單看數字,你可能會忽略:這位曾在《中國兄弟連》里把“毛猴”演活的人,16歲闖北京,曾經靠夜市賣襪子為父親湊醫藥費。
![]()
這條從橫店群演到抖音主播的弧線,藏著中國大量“綠葉演員”的同一套劇本:戲紅人不紅,日子緊巴巴,卻還要在鏡頭前保持體面。
區別只在于,李嘉明把“暗線”公開了——他把賬算得明明白白,也把翻身的路趟得具體可見。
演員工會最新數據:67%是“腰部演員”
年收入不過10萬到50萬,夾在一線與群演之間的“李嘉明們”才是影視產業的絕對主力。
橫店里,有注冊群演30%嘗試過轉行外賣、裝修、開網約車,可65%最后還是回到現場等戲。
說到底,他們舍不得舞臺,哪怕只是背景里的一個兵。
![]()
網絡電影給了他第二次“上桌”機會
2023年,482部網絡電影上線,比去年多了整整100部。
制作方知道:大IP、大流量太貴,找個會演戲、價錢又不離譜的熟臉更劃算。
李嘉明就在這個時候被《東北五仙》劇組相中,飾演戲份吃重的配角。
片子上線兩周就沖進2000萬點擊——這在幾年前,是他連做夢都不敢想的成績。
![]()
“副業”成了主業,卻也反哺主業
直播賣山西小米、陳醋、核桃,看上去和演戲八竿子打不著。
但他把鏡頭調成了“幕后花絮”模式:試裝間隙咬一口黃饃饃,拍外景回來啃冰棍。
粉絲吃得開心,也開始問:“哥,下部戲啥時候播?
”流量順著網線回流,平臺制片方再看他,就不再只是“便宜”而是“自帶58萬潛在觀眾”。
短視頻把“演員的日常”拆成一幀幀的素材
![]()
有人拍健身、有人拍段子,李嘉明拍自己等通告。
早六點排隊,早八點輪空,午飯后補位,晚上十點領盒飯。
評論區里最火的留言是:“原來我上班比他拍戲更像演戲。
”這句話刺痛又解壓,它讓普通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哦,原來演員真的是打工人。
—5—
行業的暗處,他把它點亮
腰部演員最怕“沒姓名”。
![]()
李嘉明索性在主頁置頂視頻里列出自己的簡歷:演了哪部抗戰戲,掉了幾次威亞,哪年哪月為了父親醫藥費在橋洞睡過三晚。
數據不會撒謊:這條視頻播放600萬,漲粉12萬。
他親手把尷尬履歷變成“信用背書”:我能吃苦、我演技穩、我真有觀眾。
—6—
把“助農”做成品牌后,他接到了新戲
2024年2月,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微博轉發他的助農直播:“李嘉明讓50噸滯銷小米一夜賣光。
”半個月后,《山河小警》制片人私信他:“山西取景,愿意軋幾天不?
![]()
”角色不大,但他把價格壓到友情價,條件只有一個:劇組要采購當地核桃、蜂蜜做群演餐補。
制片人爽快答應——戲拍完,連道具都賣空了。
—7—
腰部演員的下一步,是把流量變成“角色池”
李嘉明的手機里有個Excel表:每場直播賣了多少單,留言區最常被提起的表情是哪三個,彈幕最想看他演警察還是土匪——他把這些數據翻譯成“觀眾口味”。
新戲試鏡前,他會把表格甩給導演:“這個角色我能演外放版A,也能演內斂版B,A是彈幕最愛,B符合人物弧光。
您選。
![]()
”導演聽完一愣,隨即笑罵:“你這哪是演員,是產品經理!
—8—
家庭更新:父親病情趨穩,妻子預產期6月
他第一次在直播間哽咽,不是因為賣慘,而是彈幕刷屏“希望孩子長得像爺爺”。
屏幕那端,58萬人和他一起笑,像一場集體完成的賀歲片。
那一刻他明白:觀眾想要的不止是貨,更是“故事里的自己”。
![]()
—9—
寫給所有“綠葉”和屏幕外的我們
李嘉明的最新微博簽名只有一句話:“戲里是配角,戲外當主角。
”他把“腰部”的無力掰成了支點:直播練吆喝、數據做簡歷、助農攢口碑、粉絲轉票房。
看似東拼西湊,其實每一步都踩在風口上——網絡電影、直播電商、鄉村振興、短視頻個人IP。
四股風疊在一起,足夠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吹到臺中央。
當行業67%的從業者還在為下一部戲焦慮時,李嘉明的劇本給了最樸素的答案:別等紅,也別等機會,把你能做的事全都做成“通告”——哪怕只是賣一袋小米,也要賣出角色的重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