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前幾天還在日本對著中國軍事問題大談特談,語氣嚴肅得仿佛中美下一秒就要劍拔弩張;結果沒幾天,他話鋒一轉,居然說中美關系從來沒這么好過。
這前后反差,比翻書還快,任誰聽了都得犯嘀咕:這中美關系的評判標準,到底是啥啊?
其實仔細琢磨就知道,赫格塞斯這話根本不是基于中美關系的實際情況。
![]()
當時中美之間的摩擦可沒停,美國對中國部分科技企業的限制還在,外交上也沒什么突破性的合作進展。
他之所以這么說,背后藏著的,是特朗普政府眼下最頭疼的是國內的政治斗爭。
赫格塞斯的“變臉”戲碼,藏著特朗普的內憂
對特朗普來說,現在最大的對手根本不是中國或俄羅斯,是以奧巴馬為代表的民主黨。
以前美國卸任后,大多會退隱下來,要么搞搞基金會,要么寫寫回憶錄,很少這么活躍。
![]()
但奧巴馬不一樣,他最近頻繁露面,還在兩場州長選戰的集會上為民主黨站臺,甚至直接批評特朗普“每天都無法無天、魯莽、刻薄、荒唐至極”。
臺下民眾的支持聲一下子就起來了,這明擺著,民主黨之前蟄伏了幾個月,現在是真準備跟特朗普掰手腕了。
如此看來,赫格塞斯的言論根本不是什么外交表態,更像是特朗普政府應付內斗的“煙霧彈”。
畢竟國內的角力才是重中之重,對外的說法,不過是跟著國內需求變罷了。
![]()
本來想不通為啥美國會把對外事務放一邊,后來發現,人家內部的政治博弈早就鬧得不可開交。
特朗普一門心思要應對民主黨的挑戰,哪還有太多精力管對外的事?赫格塞斯的“變臉”,不過是這場內斗里的一個小插曲。
民主黨出“三把刀”,每把都戳特朗普痛點
奧巴馬發聲只是個開始,民主黨手里還藏著三把“殺手锏”,每一把都精準戳在特朗普執政的痛點上。
第一把刀,就對準了美國政府的停擺問題。
![]()
無奈之下,特朗普政府當時因為邊境墻預算的事,讓政府停擺了一個多月,這可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
幾千萬依賴食品援助計劃的低收入人群,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很顯然,民主黨抓著這點不放太聰明了老百姓肚子餓,對執政者的意見自然就大,這招直接打在了特朗普的軟肋上。
第二把刀,瞄準的是特朗普在貿易戰里的表現。
![]()
本來想靠貿易戰給中國施壓,結果特朗普后來卻推遲了對幾百億中國消費品的加稅,還取消了部分家電、家具的關稅。
民主黨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到處說特朗普這是“對中國妥協”“輸給了中國”。
美國工商界本來就對貿易戰不滿,成本上升利潤下滑,民主黨這么一宣傳,老百姓對特朗普執政能力的懷疑也多了起來。
第三把刀更絕,跟俄烏戰爭有關。
特朗普之前還說要盡快結束俄烏戰爭,結果戰爭拖了一年多還沒停。
![]()
民主黨直接把這事說成是特朗普執政的“最大恥辱”,反復拿出來攻擊。
更何況,戰爭拖得越久,美國對烏援助的成本越高,國內能源價格也受影響,老百姓能滿意嗎?這把刀,算是戳中了特朗普外交上的痛點。
中美關系緩一緩?鷹派不答應,風險沒消失
面對民主黨的步步緊逼,特朗普也沒認慫。
但他心里也清楚,國內壓力這么大,只能先想辦法緩和中美關系,好集中精力解決內部問題。
![]()
可美國國內的對華鷹派不樂意了,不少人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軟弱”,還想推動法案加強對中國科技封鎖,甚至限制中美學術交流。
這些鷹派一直主張對中國強硬,現在特朗普要退讓,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很顯然,中美關系這陣子的緩和,根本不是因為雙方達成了什么長期共識,只是特朗普為了應付內斗的權宜之計。
核心分歧比如臺灣問題、南海議題,一個都沒解決,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限制也還在。
![]()
以后民主黨要是上臺,對華政策說不定更硬,所以這緩和能不能持續,真不好說。
咱們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多關注局勢變化。
畢竟國際上的事,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特朗普政府現在內憂外患纏身,中美關系跟著起起伏伏,但不管怎么變,咱們得有自己的判斷,不能跟著別人的節奏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