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文旅報道】11月4日,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落下帷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選送的作品在音樂、舞蹈、廣場舞、合唱四大門類強勢突圍,斬獲四項群星獎大獎,獲獎數量與入圍質量均位列全國第一,創下北京在群星獎賽事中的最佳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這簇綻放于全國群眾文藝最高殿堂的“京華之花”,既是首都群眾文藝創作活力的集中彰顯,更是北京市深耕群眾文藝土壤、匠心培育精品力作的生動注腳。
群星獎作為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項,每三年一屆,是衡量各地群眾文藝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第二十屆群星獎共有1996個演出單位的5039個作品(團隊)、29.5萬群眾文藝工作者參評,經過初選、復評及終評,最終從全國報送的數千部作品中評選出60個獲獎作品(團隊),競爭異常激烈。
一、獲獎作品:以情動人顯溫度,創新表達傳文脈
本次北京斬獲群星獎的4部作品,涵蓋舞蹈、音樂、廣場舞、合唱四大門類,均以貼近生活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表達與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群眾文藝的標桿之作。
(一)舞蹈《保溫杯》:一杯熱茶暖鄰里,兩年匠心磨精品
![]()
舞蹈《保溫杯》
由北京市文化館、大興區文化和旅游局、大興區文化館聯合打造的原創群文舞蹈《保溫杯》,是繼上一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兩室一廳》后,北京群眾舞蹈的又一力作。作品歷經近兩年、500 多個日夜的匠心打磨,從創作之初便以“深耕群眾生活、傳遞鄰里溫情”為初心,創作團隊深入基層調研采風,最終選定“保溫杯”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核心情感載體,用一杯熱茶、一盤棋局、一句問候的尋常場景,串聯起新時代鄰里間守望相助的溫情日常。
在藝術呈現上,作品摒棄了宏大敘事,轉而聚焦“小人物”的平凡善意:演員們以細膩的舞蹈語匯,再現鄰里間默默奉獻、彼此幫扶的生活片段,這些細節既映射著大眾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傳遞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從選拔歷程來看,《保溫杯》的突圍之路堪稱“層層淬煉”:從作品結構的反復重構,到音樂、服裝、道具的精雕細琢,再到舞臺調度與燈光設計的優化升級,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創演團隊的心血。最終這部充滿“煙火氣”的作品憑借真摯的情感共鳴,成功摘得舞蹈類群星獎,延續了北京群眾舞蹈“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
(二)音樂《鼓韻三合》:三地樂器融新聲,協同發展譜華章
![]()
音樂作品《古韻三合》
由房山區文化和旅游局、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創排的器樂作品《鼓韻三合》,是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藝術縮影。作品以中國鼓為核心,巧妙融合北京京胡、天津三弦與河北嗩吶三大地域特色樂器,形成“剛柔并濟、對話共生”的藝術風格——中國鼓的激昂節奏象征祖國心臟的脈動,京胡的京劇韻味演繹古都新韻,三弦的快板節奏躍動津門風情,嗩吶的高亢旋律激蕩燕趙豪情。
從結構上看,《鼓韻三合》以“鼓舞中華—文化對話—炫技聯動—共奏華章”四重遞進,既有樂器競奏時的個性彰顯,也有“擊鼓傳花”式互動的融合之美;終章時,10位演員以磅礴合奏編織文化經緯,舞蹈與樂符交織升騰,構建出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協同畫卷。為打造這部作品,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集結精銳組建創演團隊,對每一處細節反復推敲,歷時兩年籌備。此次獲獎,不僅打破了房山區在群星獎上多年的沉寂,更成為北京推動區域文化協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生動實踐。
(三)廣場舞《我愛北京》:全民共舞頌首都,京韻匠心展活力
![]()
廣場舞《我愛北京》
廣場舞《我愛北京》團隊由50人組成,成員來自北京市第二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第九中學等學校。這支集結了青春力量的團隊以創新的肢體語言訴說著千年古都的當代故事。
作品以“彰顯京韻、歌頌時代”為核心思路,秉持“時代特色與北京文化相結合”的創作理念,深度融合北京文化元素,將傳統韻味與現代律動創新融合。從動作反復打磨到隊形精細編排,從情感精準表達至舞臺整體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團隊的嚴謹態度與專注精神,是北京群眾文化工作“高標準、嚴要求”的生動縮影。最終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與鮮明的主題表達,斬獲廣場舞類群星獎。
(四)合唱《一條中軸貫古今》+《我的祖國》:青春放歌承文脈,家國同心頌時代
由北京市文化館指導、北京物資學院青岸合唱團演繹的合唱作品,以“自選曲目《一條中軸貫古今》+ 必唱曲目《我的祖國》”的組合形式參賽。為備戰此次群星獎,北京市文化館歷經兩年多的潛心籌備,全程秉持“量體裁衣”式創作理念深耕作品。兼顧自選題與地域特色謀劃,合唱創作團隊緊扣時代主題與群眾心聲,以“先唱祖國、再唱北京、最后高唱新時代”的結構布局——既用激昂旋律歌頌祖國的壯闊山河,又以細膩歌聲展現北京的深厚歷史底蘊,最后落筆首都北京全國文化中心與全國人民攜手共創輝煌的主旨思想。
![]()
北京物資學院青岸合唱團
北京物資學院青岸合唱團的成員在專家指導下反復打磨發聲技巧和情感表達,最終憑借扎實的演唱功底、飽滿的精神狀態,將“青春之聲”與“家國情懷”完美結合,成為合唱類獲獎作品中少有的高校團隊,也凸顯了北京在群文團隊培育上的顯著成效。
二、四大核心舉措:系統謀劃筑根基,久久為功育繁花
北京市在第二十屆群星獎中斬獲優異成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年來圍繞“組織保障、儲備機制、原創導向、團隊培育”構建的系統化工作體系,以長效布局推動群眾文藝持續繁榮。
(一)構建系統化工作格局,凝聚全域群文合力
自2024年4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召開第二十屆全國“群星獎”全市部署會啟動以來,構建“三級工作體系”與“全市一盤棋”格局。成立由局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統籌決策,市文化館組建六大門類專項工作小組精準指導,通過全市部署會、入圍作品推進會明確方向;各區文旅局、文化館迅速響應,組建工作小組從人員、場地、經費等方面全力保障,大興、房山、西城等區結合作品需求提供定制化支持。同時,特邀行業專家組成指導委員會,對重點作品實施“一作品一方案”深度打磨,讓作品兼顧群眾認可度與藝術專業性,凝聚起市館統籌、各區落實、專家護航、團隊執行的全域群文合力。
(二)打造常態化儲備與精細化打磨機制,筑牢作品“高原”
針對群星獎三年一屆的評選周期,北京市打造“集中備戰+常態儲備”模式,以“五個北京”品牌活動為抓手,構建“年年儲備、歲歲打磨”機制。這些年均開展2萬場的品牌活動覆蓋全市17區,成為群眾文藝作品“孵化器”,2024年備戰期間共征集作品 1550余部(首),形成動態儲備庫保障選材需求。其中,舞蹈類收到372支佳作、報名逾萬人,廣場舞類征集856支作品、約1.6萬人參與,兩類賽事規模均創歷史新高;曲藝類180件作品涵蓋相聲、快板等數十種形式,盡顯北京曲藝文化底蘊;戲劇類征集40余個原創作品,音樂類征集100余首原創作品。同時,針對儲備作品,通過“五進”活動(進軍營、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農村)進行多輪巡演,接受群眾檢驗,根據不同群體反饋持續優化;同時依托北京數字文化館等新媒體平臺,通過教學視頻、直播演出等形式擴大影響力,讓作品打磨過程透明化,既筑牢作品“高原”,又積累扎實群眾基礎。
(三)聚焦原創核心導向,激發文藝創作活力
北京市始終以“原創”為群眾文藝發展核心動力,通過主題引領、形式創新、地域挖潛實現作品數量與質量雙提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與首都發展重點精準定題,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軸線等主題創作多部作品;鼓勵跨門類、跨地域融合突破形式邊界,部分作品實現“器樂+舞蹈”“題材+形式”的跨界創新,賽事中設置原創加分項給予重點扶持。立足北京四大文化脈絡深挖地域元素,讓作品兼具 “北京味” 與 “區域范”,同時推動京津冀文化聯動,使原創作品既“有溫度” 貼近生活,又“有高度”彰顯時代價值。
(四)健全群文團隊培育機制,夯實人才“根基”
北京市構建起覆蓋全齡、扎根基層、多元培育的群文團隊培育體系,依托市、區、街(鄉鎮)、村(社區)四級文化館網絡,組建超3萬支群文團隊,覆蓋全市4%以上人口,形成全民參與、梯隊發展的格局。聯合教育部門推進青少年美育,將群文活動納入校本課程,通過“校館聯動”模式培育校園團隊,同時針對曲藝、戲劇、廣場舞等不同類型團隊實施分類扶持,建立群文人才庫為創作提供核心支撐。打破行業壁壘,吸引機關、企業、部隊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讓群文團隊更具多樣性,既夯實了群眾文藝的人才根基,也讓群眾文藝真正成為“群眾的藝術”。
星光不負趕路人,賡續文脈向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將以第二十屆群星獎為契機,持續深化群眾文藝培育機制,完善四級聯動創作體系,打造更多具有北京特色、時代氣息、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讓群眾文藝的星光更加璀璨,讓文化惠民的暖流浸潤人心,為繁榮首都群眾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