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北考察,明確了湖北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擘畫了新時代新征程湖北發展的宏偉藍圖。一年來,湖北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頂壓前行、攻堅克難,發展曲線昂揚向上。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踐行囑托一年間》,全面反映一年來荊楚大地“奮勇爭先、建成支點、譜寫新篇”的生動實踐,凝聚奮楫揚帆、再創佳績的磅礴力量。
秋日荊楚,捷報頻傳。在武漢光谷問世的全球首個“稻米造血”技術,成為“重組人白蛋白第一股”;從湖北實驗室誕生的我國首臺原子量子計算機“漢原一號”投入商業化應用,并成功出海。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北考察,殷切囑托言猶在耳: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這份厚望,如春雷激蕩,似戰鼓催征。
牢記囑托,奮楫爭先,荊楚大地創新潮涌。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到生產線的產業化應用,從傳統產業智慧煥新到未來產業全面起勢,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下,湖北正朝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穩步邁進。
夯實科技創新家底
一批“首款首次首創”成果涌現
在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團隊成功實現71.36特斯拉平頂脈沖磁場,刷新世界紀錄;
在高端芯片領域,多層三維閃存芯片成功研發并實現量產,書寫從落后到趕超的逆襲;
人工智能浪潮中,全球首款國產化深度推理大模型——紫東太初4.0版本邁向通用多模態推理新階段,在多項關鍵能力上實現對國際前沿模型的超越;
一批“首款首次首創”成果在荊楚大地競相涌現,關鍵在于湖北正將雄厚的科創優勢,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
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金字招牌。湖北擁有82位院士、41.5萬名研發人員、1121萬技能人才、132所高校、超200萬在校大學生。
2024年11月在湖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這一年,湖北全力加強科技力量布局,科技創新家底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厚實。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加速成型,為原始創新注入磅礴動能。
在此基礎上,湖北正滾動實施“61020”全鏈條攻關,全力推動“卡脖子”瓶頸轉化為“卡位”優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依托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力爭實現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突破;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尖刀”工程,以重點實驗室和領軍企業為主體,聚焦光電子信息、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重點方向,持續突破關鍵瓶頸;實施產業急需技術“突圍”行動,強化企業主導與創投協同,開展定制化研發,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水平。
今日之湖北,科創實力節節攀升: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躍居全國前列、中部第1,武漢科技集群排名升至全球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升至全球第9位,創新能級實現歷史性跨越。
強化“四鏈”融合
實驗室“盆景”加速變產業“風景”
今年3月,九峰山實驗室發布全國首個100nm高性能氮化鎵流片PDK平臺后,迅速吸引了30多家半導體企業爭相合作。作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核心材料,氮化鎵的產業化進程由此按下快進鍵。
據介紹,九峰山實驗室僅通過構建氮化鎵共性技術平臺,就帶動了近10家合作伙伴落地武漢,實現了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成為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落地高效轉化的生動典范。
九峰山實驗室的探索,生動詮釋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在湖北,像這樣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正不斷增加,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要求,圍繞重點產業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這一年,湖北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建立以“用”為導向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的模式,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
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共性難題,湖北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首批認定九峰山實驗室化合物半導體中試平臺等40個平臺,為技術產業化鋪設快速通道。
在金融支撐方面,依托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長江證券牽頭設立100億元湖北省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長江產業集團正在籌建新一輪總規模20億元的“長江人工智能基金”,重點聚焦智能硬件、算力基礎設施、“AI+”行業應用等核心賽道。
人才引育方面,湖北實施戰略人才力量“十百千萬”行動,努力在光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汽車、北斗等優勢領域擁有更多領跑者,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領域培育一批開拓者。11月4日,光谷發布頂尖人才政策,面向全球精準引育支持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有重大行業影響力的頂尖人才與人才團隊項目,單個項目最高支持1億元。
通過“四鏈”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力,湖北正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催生科技創新的拔節生長,推動更多實驗室“盆景”加速成為產業“風景”。
推進“三線并進”
五大萬億級產業呼之欲出
作為全國少數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湖北66個重點工業產品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光纖光纜、鋰電池等新質生產力產品出口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全球通信網絡到民生出行,處處可見“湖北制造”的身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更多叫得響的品牌。
這一年,湖北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三線并進”,做大做強“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煥發澎湃新動能。東風汽車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嵐圖汽車,10月交付量達17218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穩健“九連漲”。武鋼老廠區變身綠色超級工廠,其高端無取向硅鋼產線年產能可供440萬輛新能源汽車使用,每年能減少400萬噸碳排放,等同于36萬公頃森林的年碳吸收量。
新興產業“拔節生長”,集聚成勢。“獨樹一幟”的光電子產業迎新突破,新一代2Tb/s硅光互連芯片已通過最終測試,將實現微電子、光電子芯片一體化集成讓數據傳輸速度躍升。光谷成為全國首個全區覆蓋的低空應用試驗場,全省無人機相關企業超2600家,初步形成完備產業鏈。
未來產業率先突破,全面起勢。全球首個6G系統樣機在湖北驚艷亮相;衷華腦機等湖北腦機接口企業沿著地鐵線路構建起完整產業鏈;前三季度湖北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100億元,同比增長近30%,居中部前列,預計全年將突破1500億元。
在砥礪奮進的2025年,湖北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現代化工、現代農產品加工五大產業有望全部邁入萬億俱樂部。
來源丨湖北日報 記者劉宇
編輯丨胡馨月
編審丨陳勇
![]()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