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中國經濟微觀察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民生建設發生深刻轉變
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許維娜
攝像:王曉嘯 剪輯:魏青成
【觀點摘要】
●“十四五”時期,民生建設更加聚焦于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具體領域,著力推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轉變。
●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4.6%,這一指標設定極具針對性,標志著養老服務供給的重點,逐步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服務向提供專業醫療、康復、護理服務的醫養結合服務轉變。
●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覆蓋300多個地市,這一成就背后是國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標準建設等有力舉措,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的決心。
“十四五”規劃中,民生福祉類指標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為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其中,“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推動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達到64.6%,托育服務機構覆蓋300多個地市。
“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國家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更標志著一系列有溫度的民生工程正在落地生根。”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國學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時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十五五”時期,將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魏國學介紹,“十四五”時期,民生建設更加聚焦于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具體領域,著力推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轉變。實施了許多有溫度的民生工程,既是對群眾急難愁盼的精準回應,也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堅實足跡。
首先,精準聚焦“一老一小”, 辦好民生實事。“一老一小”問題,一頭連著夕陽紅,一頭連著祖國的花朵,是億萬家庭最關切的家事,也是關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事。
對于“老”的問題,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加深的重大現實。群眾愁盼不再僅僅是老有所養,更是老有善養,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給許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將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4.6%,這一指標設定極具針對性。也標志著養老服務供給的重點,逐步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服務向提供專業醫療、康復、護理服務的醫養結合服務轉變。
對于“小”的問題,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覆蓋300多個地市,這一成就背后是國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標準建設等有力舉措,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的決心。精準響應年輕父母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呼聲,加快為他們提供托得起、托得好、托得放心的專業服務。不僅減輕了家庭育兒負擔,讓年輕人有更多精力投入事業發展,更為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將生兒育女的家庭私事,轉化為社會共擔的公共責任。
其次,科學務實設計指標,引領民生服務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類指標超過三分之一,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政策導向。這些指標不再是模糊的口號,而是可量化、可考核的硬杠杠,覆蓋了收入、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方方面面。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頂層設計,確保了各級政府必須將資源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增進民生福祉上來,將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種有溫度的規劃,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變得更加充實,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續。
魏國學還表示,“十四五”時期,通過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舉措,有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區域差距。
一是通過服務網絡廣覆蓋推動資源向基層和欠發達地區延伸。比如,在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關鍵領域,通過實施縣域醫共體、城鄉教育共同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統一等舉措,強力推動優質資源下沉。這種織網與兜底并行策略,極大地提升了農村和偏遠地區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
二是通過服務標準化保障民生底線公平。均等化的前提是標準化。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了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明確相關領域的服務項目及質量要求。例如,對護理型養老床位的設施設備、人員配備、服務內容都提出了明確規范。這種標準化的構建,為各地提供了明確參照系,確保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質與量都要達到國家設定的底線水平。這從制度上保障了民生基本權利,是實現社會公平從理念走向現實的關鍵一步,標志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規范化發展新階段。
三是通過發展理念變革將民生改善融入區域協調發展大局。無論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還是鄉村振興戰略,民生改善始終被置于核心位置。通過對口支援、轉移支付等方式,將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引入中西部地區,不僅提供經濟幫扶,更是向社會服務全面賦能。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通過改水、改廁、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村級衛生室、養老服務站,不僅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質,更增強了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為縮小城鄉差距提供持久動力源泉。這種將民生工程與區域發展戰略深度融合的實踐,避免了民生建設的碎片化投入,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良性循環。
之一:“兩個92%”:民營經濟如何實現“質”“量”雙升?
之二:“四鏈融合” “中國造”越來越有分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