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日韓在造船業的新船訂單,這幾年變化真大,原先2024年上半年,韓國拿了132艘,日本只有49艘,中國數據亮眼,載重噸直接占全球六成左右,按艘數算也遠超別人。
可現在全球市場整體涼了半截,新船訂單總量只剩647艘,修正總噸1938萬,同比下滑54%,這數字一比就知道船東們捂緊錢包了。
中國船企還是穩坐頭把交椅,接了370艘,修正總噸1004萬,市場份額52%,韓國113艘,日本94艘。乍一看,日本訂單多了點,從49艘到94艘,但跟中國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韓國從132艘降到113艘,也沒拉開多大距離。
![]()
日本造船歷史長,戰后靠著賣圖紙和技術起家,1956年就坐上全球第一的寶座,那時候訂單推動經濟飛速增長。
可好景不長,1980年代轉向房地產,泡沫一破,造船業就跟資金鏈斷了似的,慢慢滑坡。2025年上半年94艘訂單,主要靠國內需求撐著,像散貨船這類,船廠集中在瀨戶內海一帶,設備老化,勞動力缺口大。
加上發動機數據篡改的事,2024年曝光的673臺發動機測試造假,到2025年還有類似問題冒頭,比如IHI電力系統篡改4000多臺數據,這讓客戶直接繞道。
![]()
汽車行業也老出這種事,道歉鞠躬一大堆,可造假停不下來,信任丟了,市場份額就從高峰跌到10%以下。
韓國那邊,三面環海,資源少,人口多,早早就盯上外貿這條路,1973年現代蔚山船廠一建,就瞄準取代日本。
2025年上半年113艘訂單,修正總噸占25%左右,專注液化天然氣船這類高價值貨,2020年那筆卡塔爾100艘訂單還余熱未消。
韓國船企產能強,聯合投標時效率高,但市場下滑也受影響,從132艘掉到113艘,主要是全球訂單腰斬,競爭更激烈。
中國訂單370艘,載重噸4433萬,占全球一半多。為什么中國能穩?技術進步是一方面,從落后追到前列,液化天然氣船這類難點也能搞定。更關鍵是交付靠譜,從不拖延,船東算成本時,時間就是錢,所以訂單排到2028年。
中國船廠規模大,手持訂單23454萬載重噸,完工量2413萬載重噸,雖然同比降了點,但全球第一沒跑。軍工方面也亮眼,山東艦2019年服役,福建艦2024年海試,海警船獨立建造,不再靠海軍退役艦。
![]()
經濟軍事兩手抓,海軍擴張到395艘,保障貿易安全,民用船話語權更大。差距這么斷崖,根子在產業路徑不同,日本退步,韓國維持,中國前進。
后續看,2025年下半年市場可能繼續低迷,全球訂單下滑48%,中國份額降到56%,但手持訂單穩。
韓國投資氫能和燃料電池,2023年簽歐洲合作,2025年中標越南項目。日本整改造假,開發綠色引擎,但份額難回。
![]()
總的來說,這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日本歷史包袱重,韓國專注細分,中國規模和技術雙輪驅動。船東選單時,看重性價比和可靠性,中國占優。
未來要提升規模,避免排隊長,份額還能漲。
行業波動大,但中日韓壟斷九成,競爭在內部轉。
![]()
展望后半年,中國要防訂單流失,改善產能。
參考資料
29艘、124億元超級訂單! 新浪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