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社區(qū),提起退休老教師陳爺爺一家,鄰居們總會豎起大拇指。他們家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像涓涓細(xì)流,浸潤著“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風(fēng)尚。
清廉底色:一盞臺燈的見證
陳爺爺?shù)臅郎希瑪[著一盞銹跡斑斑的綠色鐵皮臺燈。燈罩已微微發(fā)黃,開關(guān)也換過好幾次,但他始終不舍得扔。 “這盞燈,陪了我四十多年嘍。”陳爺爺常摸著燈座,對孫子小睿說,“它見過我備課到深夜,也見過你爸爸在下面寫作業(yè)。咱家不圖大富大貴,但圖個心里亮堂、清白。”這盞燈,是陳爺爺剛參加工作時用第一個月工資買的。它照亮了無數(shù)個夜晚,也見證了這個家的清廉家規(guī)。陳爺爺當(dāng)了一輩子班主任,從未收過家長一份禮。他總說:“知識是干凈的,教孩子的心也得是干凈的。”兒子陳建軍在他的影響下,也始終恪守著“一絲不茍,分文不差”的原則。這盞燈,照亮的是書本,點亮的是心中那桿“清廉正直”的秤。
紅色基因:燈下的“特殊黨課”
這盞燈下,不僅有書香,更有紅色的傳承。陳爺爺是一位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的“寶貝”是一個褪了色的鐵盒,里面裝著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黨徽和一本泛黃的《共產(chǎn)黨宣言》。每晚的讀書時間,不僅是輔導(dǎo)功課,更是陳爺爺?shù)摹疤厥恻h課”。他會給小睿講長征的故事,講焦裕祿、雷鋒的事跡。他常說:“咱們今天的好日子,是無數(shù)先烈用命換來的。愛國不是一句口號,是刻在骨子里的責(zé)任。愛咱們這個家,也要愛咱們這個國家這個大家。” 兒子陳建軍就是在這樣的熏陶下長大的。單位組織脫貧攻堅,他第一個報名駐村一年;疫情期間,他成為社區(qū)黨員先鋒隊的骨干。這盞燈,映照的是紅色家史,傳承的是“愛國愛家、甘于奉獻(xiàn)”的魂。
書香化人:燈影里的閱讀時光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盞燈,是這個家庭最好的“粘合劑”和“營養(yǎng)劑”。 陳奶奶是圖書管理員,她讓閱讀成為家里的共同習(xí)慣。每天晚飯后,是雷打不動的“家庭閱讀時光”。燈下,三人各捧一本書,靜謐而溫馨。遇到好詞好句,大家會一起分享討論。從《上下五千年》到《紅星照耀中國》,從古典詩詞到現(xiàn)代科學(xué),書籍開闊了一家人的眼界,也涵養(yǎng)了平和豁達(dá)的家風(fēng)。小睿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自然愛上了閱讀。他不僅是學(xué)校的“讀書小明星”,還主動把看過的課外書整理出來,在社區(qū)活動角辦起了“小小漂流圖書館”,帶動了整個單元的孩子們一起讀書。這盞燈,散發(fā)的是書香,涵養(yǎng)的是“向上向善、求知明理”的根。
新風(fēng)引領(lǐng):讓燈光照得更遠(yuǎn)
陳爺爺一家不僅是好家風(fēng)的踐行者,更是新風(fēng)尚的引領(lǐng)者。幾年前,兒子陳建軍結(jié)婚時,家里沒大擺筵席,而是用省下的錢帶著雙方父母去旅行了一圈,拍了一套溫馨的家庭合影,既簡約又難忘。社區(qū)推行垃圾分類,陳奶奶就當(dāng)起志愿者,守在垃圾桶邊耐心指導(dǎo)鄰居。誰家有矛盾,陳爺爺就去當(dāng)“和事佬”,用他特有的溫和與智慧化解鄰里干戈。 他們常說:“家好,社區(qū)才好;社區(qū)好,國家才好。咱們共建共享,日子才能越過越甜。”這盞燈,從照亮一個小家,到溫暖一個樓道,再到影響一個社區(qū),傳遞的是“共建共享、鄰里和睦”的風(fēng)。
陳爺爺家的那盞舊臺燈依然每晚亮著。它發(fā)出的光或許微弱,卻足以照亮一個家庭的前行之路。它告訴我們,好的家風(fēng),就藏在一件舊物、一段故事、一份堅守里。它于無聲處潤澤心靈,于平凡中彰顯力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太原供水計量檢測中心 常晉揚)
來源:錦繡太原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