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前,德國外長在前期突然取消訪華計劃引發中德關系短暫緊張后,主動致電中方溝通,這一外交動作清晰標志著中德關系出現緩和跡象。這一轉變絕非偶然,既是德國在內外壓力下基于自身核心利益作出的戰略調整,更深刻凸顯了中德關系“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核心發展邏輯。
![]()
中方在通話中提出的三句話回應,看似簡潔卻字字千鈞,并非簡單的立場重申,而是直擊雙邊關系癥結的精準施策,鮮明彰顯了中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外交核心原則。其中針對“麥克風外交”的明確警示,意在從根源上糾正將雙邊議題刻意公共化、情緒化的錯誤溝通方式,為兩國理性對話掃清輿論障礙——此前德國外長在原定訪華前夕,通過媒體公開無端指責中國,并在臺海問題這一中國核心利益議題上釋放錯誤信號。
上世紀德國實現東西德統一進程中,中國始終秉持尊重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發聲支持德國的統一事業,這份歷史情誼為雙方構建互信奠定了基礎。如今中方要求德方“將心比心”支持中國統一大業,既是對歷史情誼的呼應,更是提醒德方避免因短期利益或外部施壓犯下損害中德關系根基的戰略性錯誤。
![]()
而中方提出構建“穩定可持續政策框架”的提議,更展現了對雙邊關系的長遠布局考量:近年來德國受國內政黨輪替、歐盟政策協調等因素影響,對華政策偶有搖擺,給兩國企業合作帶來不確定性,構建制度性合作框架正是為了鎖定雙邊關系“正確軌道”,有效減少外部干擾與內政更迭帶來的政策波動,切實回應德國工商界長期以來呼吁穩定合作環境的核心訴求。
德國主動向中方釋放緩和信號,其核心動因在于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形成的深度依賴,這種依賴已滲透到德國支柱產業的發展根基之中。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權威數據,2025年前8個月,中國已重新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1663億歐元,其中德國自華進口額同比增長9%,攀升至1113億歐元,中國連續多個季度穩居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
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經濟的命脈與外部市場緊密相連,而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化工等支柱產業的發展更是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德國汽車產業為例,中國不僅是寶馬、奔馳、大眾等德國車企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2024年德國車企在華銷量占其全球總銷量的35%以上,失去中國市場的支撐,德國汽車產業的復蘇進程將遭受致命打擊,進而直接沖擊整個德國經濟的復蘇態勢。
![]()
更關鍵的是德國在關鍵產業鏈上的對華依賴具有不可替代性:2025年7月,德國85%以上稀土永磁體、約13%車用芯片自華進口,而這些正是其工業轉型的核心資源。當前德國經濟陷入“寒冬”,內外需求疲軟、結構性問題突出,中國既是其最大市場,更是產業鏈“壓艙石”,緩和關系成為德國脫困的必然選擇。
國際格局變化與國內壓力也推動德方調整政策。特朗普“對華合作更利于美國強大”的表態,為德國松綁了對美政策顧慮;而德國經濟界多次聯名施壓,反對“政治干擾經濟”,這種產業資本的訴求最終轉化為外交政策調整動力。
中德關系緩和釋放出顯著合作機遇,尤其在戰略領域互補性突出。新能源領域,中國全產業鏈優勢與德國制造、儲能研發優勢互補;數字經濟領域,中國基建經驗與德國“工業4.0”結合,可深化智能制造合作;氣候變化領域,兩國作為主要經濟體,在碳減排、綠色轉型上目標一致,合作潛力巨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