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東重鎮紅軍城(烏稱波克羅夫斯克)的三面包圍態勢中,11月1日的一場失敗空降戰撕開了戰局的褶皺。俄軍通報稱,烏軍11名特種兵乘美制UH-60"黑鷹"直升機空降西郊時被全殲,烏方則堅稱小隊仍在行動,這種各執一詞的背后,是空降戰術在俄烏戰場三年間的命運轉折。而回溯2022年2月安東諾夫機場的爭奪,更能看清這戰爭為何從"閃電戰"淪為"拉鋸戰"。
![]()
當時,俄軍的“特別軍事行動”以一種驚心動魄的方式拉開序幕:數十架武裝直升機組成的編隊,貼著基輔近郊的地平線低空突防,直撲安東諾夫機場。這支來自精銳空降部隊的突擊力量,在卡-52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掩護下,迅速擊潰了為數不多的烏軍守衛,成功占領了這座距離烏克蘭首都僅十公里的戰略要地。
那會兒,莫斯科的戰略意圖再明顯不過:復制冷戰時期蘇聯軍隊在布拉格和喀布爾的成功經驗,通過空降部隊的“垂直包圍”與外部裝甲集群的“橫向突擊”相結合,迅速“斬首”基輔政權,迫使烏克蘭屈服。按照設想,后續將有大量伊爾-76大型運輸機載著重型裝備和更多兵力,通過這個“空中橋頭堡”源源不斷地投入戰場,一舉奠定勝局。這無疑是一場教科書式的“閃電戰”構想,充滿了強烈的自信和對自身軍事實力的絕對信任。
![]()
然而,戰場的殘酷性在于,它從不按劇本上演。美國情報機構對俄軍的計劃早已洞若觀火,并提前向烏克蘭方面發出了警告。這使得烏軍有機會臨時增派部隊,并部署了關鍵的單兵防空導彈。當俄軍空降兵控制機場,焦急地等待后續支援時,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果斷調集兩個旅發動反擊,炮火精確地覆蓋了機場跑道,使其失去了起降能力。
原本計劃降落的伊爾-76運輸機群,只能在空中盤旋后無奈折返。兩天后,盡管俄軍重新控制了機場,但這個“空中橋梁”已成廢墟,“閃電戰”的窗口期就此關閉,俄軍的速勝美夢也隨之破滅。
![]()
安東諾夫機場的失利,不僅是戰術層面的挫折,更是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暴露。它揭示了俄軍在蘇聯遺產下建立的“大兵團、重裝備”模式,在面對現代精確打擊和靈活防御時的脆弱性。同時,其內部的腐敗和兵力補充的困境,也在戰役初期就顯露無疑。反觀烏克蘭,在西方情報和裝備支援下,迅速調整戰略,從最初的措手不及轉向有效的抵抗,展現出強大的韌性。
三年后的今天,我們再來看烏東重鎮紅軍城(烏稱波克羅夫斯克)附近發生的那場空降行動,會發現其意味深長。在俄軍十萬大軍步步為營,已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控制了城市大部分區域,并切斷主要補給線的背景下,烏軍卻派遣了一支僅11人的特種小隊,乘坐美制“黑鷹”直升機,試圖空降至戰況最激烈的西郊。俄方宣稱這支小隊在落地后不久便被無人機發現并全殲,而烏方則堅持小隊仍在行動。
![]()
這場空降行動,與安東諾夫機場的規模和意圖形成了鮮明對比。它不再是為了“斬首”或“閃擊”,而更像是一次絕境中的掙扎。在兵力、裝備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11人的小隊很難真正改變戰局。其著陸點選在交火最密集的區域,幾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這背后,與其說是戰術的精妙,不如說是對士氣的激勵和對困境的無奈。它可能意在撤離重要人員,或是打通某條關鍵的補給路線,但其象征意義可能遠大于實際效果。烏軍總司令親臨前線督戰,卻也只能否認“被包圍”的說法,這本身就折射出戰場上的被動與煎熬。
這兩場空降行動,暴露出俄烏戰場三年間的天翻地覆。安東諾夫機場的失利,是俄軍“閃電戰”迷夢的終結,標志著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略失敗的開端。它讓俄軍不得不放棄速決的幻想,轉而投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紅軍城的空降,則反映了烏軍在巨大壓力下的生存策略。面對敵軍的重重圍堵和技術優勢,他們不得不采取小規模、高風險的特種行動,以爭取局部優勢,拖延戰局。
從安東諾夫機場的“重兵突襲”到紅軍城的“小隊滲透”,從期望通過“斬首”迅速終結戰爭,到如今陷入“無人機偵察、層層圍堵”的消耗泥潭,俄烏沖突的底層邏輯已然發生根本性轉變。戰爭的走向,早已不再是某個“天才”戰術能夠瞬間扭轉的,而是在每一次微小的戰術選擇、每一次物資的消耗、每一次情報的博弈中,逐漸被書寫。這兩場空降,便是這段歷史最好的注腳。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