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國車圈,有兩大王者。一個是新能源銷量的老大比亞迪,一個是技術信仰的領袖華為。但這兩位王者目前都遇到了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比亞迪這邊,今年剛公布了前三季度的業績,營收5662.6億,同比增長12.8%;銷量326萬臺,同比增長18.9%,這樣的數據在行業里可謂是一騎絕塵。但細看之下,歸母凈利潤卻下降了7.5%,只有233.3億元,扣非凈利潤204.9億元,也同比下降了11.7%。
![]()
圖片來源:定焦
為啥銷量上去了,錢賺得卻少了呢?
首先是成本的上漲,導致單車利潤下降。
因為比亞迪的市場邏輯,已經徹底被“價格戰”綁架了。以前咱們都說比亞迪一車難求,是新能源里最能打的“性價比戰神”。但現在這市場,卷到連比亞迪都開始打骨折。
根據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的營業成本同比漲了近400億元,增幅14.8%,已經超過了營收增速,利潤自然被擠壓。比亞迪單車均價也從2022年的17萬跌到現在的12萬出頭。
表面上看,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是絕對的老大,一家就占了29%的市場份額。但這份成績,卻是以利潤為代價換來的。
其次是比亞迪的高端化發展并不順利。細看比亞迪的銷量你可以發現,王朝、海洋這種平民化的系列車型撐起了92.5%的銷量,高端品牌仰望、騰勢、方程豹加起來才占不到8%。
你說騰勢、仰望、方程豹這仨品牌,哪個不是大手筆砸技術、堆料、拼配置?可結果呢?方程豹賣得最好的,居然還是以主打性價比的鈦3、鈦7為主,9月份各賣了八九千臺,但標志性的高端豹5月銷卻只有不到五千,豹8更是只有一千出頭。
![]()
曾經的低價策略成就了比亞迪的天下,但如今想摘下“性價比”的帽子,變成“高端范”,比亞迪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
另一邊,華為的鴻蒙智行,活生生把高端市場卷成了“華為系的競爭”。問界、尊界、智界、享界……紛紛在高端領域各自沖鋒!
華為鴻蒙智行更是創下了43個月達成百萬交付的行業新紀錄,也成為了中國新勢力30萬以上年銷量冠軍,超越BBA等豪華車企。而這一驕人的成績背后,正是華為技術的加持,用一套“智駕+鴻蒙座艙”組合拳,搞出了中國車圈的“智能溢價”。
但“智能溢價”這東西有利有弊。在高端車型上可以適用,一旦遇到平民化車型,問題就暴露了。比如最近出的尚界,試圖在10-20萬級主流家用車市場復刻“華為成功學”,結果上市10天只賣出了不到2000臺。
![]()
原因很簡單,華為的技術太貴,直接把整車的成本抬高。尤其是這個價格區間的用戶對價格比較敏感,哪怕貴個四五千,都要掂量半天,更別說好幾萬了。
![]()
技術溢價在高端市場行得通,在大眾市場就變成了“華為稅”,殺傷力驟降。未來華為的挑戰,是如何讓智駕和智能座艙的價值被更廣泛的用戶認可,不只服務于高凈值人群,而是不靠“信仰充值”也能讓普通用戶為體驗買單。
講白了,目前的比亞迪和華為都遇到了“破圈”的坎。比亞迪靠低價打天下,高端路上“技術堆料”反成包袱,品牌形象沒轉過彎。華為高端做得風生水起,一旦下沉到親民市場,高昂的授權費和技術溢價就變成了絆腳石。
其實,今天的比亞迪和華為,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巨頭們的集體焦慮:一邊是技術創新、成本管控的內卷極限,另一邊是品牌高端化、用戶體驗的巨大鴻溝。
一句話:比亞迪和華為,卷到頭了,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坎。高端做不到“以用戶為本”,平民做不到“性價比為王”,終歸都是一場自我較勁。
只有邁過自己的坎,路才能越走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