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足夠讓一塊地從荒草叢生變成高樓林立。
但偏偏就在倫敦市中心一塊本該建成中國新使館的地皮上,時間過去了,審批沒動,理由越說越玄。
![]()
英國政府面對中方新建使館的合規申請,一拖再拖,最新一次又給推到了2025年末。
首相斯塔默還放話:不會屈服于任何人的壓力,英國對華政策沒有改變。
現在,中方的耐心似乎也到了盡頭,外交部一句“表示強烈不滿”,話不多,分量卻不輕。
這場從2018年就開場的“使館拉鋸戰”,已不再是單純的建筑審批問題,逐漸變成一場關于國際信譽、公約承諾、地緣政治的多重對決。
拖了7年,英國從程序正義走到了政治操控
2018年,中國依據英國的法律程序,在倫敦皇家鑄幣廠舊址上購得一塊地皮,準備建設新的駐英大使館。
![]()
這塊地原本就劃為外交用途,規劃也符合當地法律,設計方還是英國本地團隊。按理說,這項目沒毛病。
一開始,英方也沒說啥。但沒過多久,風向就變了,“破壞歷史風貌”成了最早的借口。
后來又說“安全風險大”,再后來干脆什么都不說了,就這么拖著。
直到2025年10月,英國又一次延后審批,下一次表決定在12月10日。理由換了又換,批復卻始終沒落地。
更有意思的是,英國自己向中國提出擴建在北京的使館,中方本著對等原則,也暫停了審批。
![]()
說來說去,英國這邊一邊拖著別人的項目,一邊還想推進自己的,使館成了“一手遮天”的工具。這種操作,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的行政程序。
其實,外交場合講究的是規則和承諾,特別是《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明確規定,東道國應當為外交機構的正常運作提供便利。
然而,英國這七年的做法,不但沒有履行東道國的義務,反而將一個合規的建筑申請演變成政治博弈的棋子。這不僅是對中國的不尊重,更是對國際規則的挑戰。
美國背后“遙控”,英國外交越來越像“代駕”
要說英國為什么突然卡殼,不得不提美國的身影。近些年,英國在對華政策上越來越顯得“雷聲大、動作小”,一方面喊著要加強經貿合作,一方面又不斷跟著美國起哄。
![]()
中英使館項目的反復波折,背后其實是美國對英國施加多重壓力的結果。
有消息指出,美國白宮曾多次以貿易談判為籌碼,暗示英國在對華事務上“配合點”。甚至有美國安全官員直接找到唐寧街,表達“對中方新館選址的擔憂”。
說得好聽是“安全考量”,其實骨子里就是不想讓中國在英國擁有更高層級的外交存在感。
再看英國國內,斯塔默政府上臺后,不少人原本期待他能恢復英國外交的理性和平衡。但現實是,外交政策依舊深陷“安全敘事”和“意識形態框架”中。
特別是在國內政治壓力上升的背景下,政府急需在外交上做出“強硬姿態”來轉移焦點。于是,中國新館項目,就被當成了展示“硬氣”的靶子。
![]()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國政府一邊把“中國威脅”掛在嘴邊,一邊又強調要加強對華貿易合作。
這邊高舉旗幟說要防范風險,那邊卻又盼著中國投資、擴大出口。嘴上說“不能依賴”,身體卻很誠實。這種看似理性,實則搖擺的策略,既讓人摸不著頭腦,也讓人看得出破綻。
從更深層來看,英國外交如今越來越失去自主性。美英所謂“特殊關系”在現實中早已演變成單方面的依附。中國新館項目成為犧牲品,正好印證了英國在全球戰略中角色的變化。
它不再是那個能獨立判斷的老牌強國,更像是一個“執行者”,替別人傳達態度、制造障礙。
中方“算總賬”,不是說說而已,這回真要動真格
中方這7年來一直保持克制,沒有因為使館建設受阻就大張旗鼓,也沒有在外交場合頻頻施壓。但這次不同了,外交部的回應很直接:我們對英方一再推遲審批時限表示強烈不滿。
![]()
這不是隨口一說,這是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這筆賬,是時候結一結了。
如果英國繼續拖延,中方的反制動作可能會從多個層面展開。首先是外交層面,中方或將凍結英駐華使館擴建計劃,同時暫停高層溝通和戰略對話。使館問題若處理不好,雙邊關系的“溫度計”也會迅速降溫。
同時,中國是英國重要貿易伙伴,英國汽車、奢侈品等行業對中國市場存在較高依賴。據英方此前數據,中國市場占英國部分奢侈品品牌全球銷售額的 15% 以上,汽車行業對華出口亦占據重要份額。
如果中國在市場準入、采購合作等方面做出調整,英國企業無疑將受到實質性沖擊。
![]()
最后是信譽層面,作為老牌資本市場,英國一向以“法治完善”“辦事透明”自居。但這次事件后,外資可能會重新評估在英投資的安全性。
外交是門技術活,更是門信用活。
如果一個國家連一個合規使館申請都能拖上7年,誰還敢與之簽署協議?誰又敢把未來幾十年的合作交給這樣一個“臨時變卦”的伙伴?
小結:該給的面子給了,接下來看的是“里子”
這場使館風波,從一開始的行政流程問題,已經發展成了一場關于信任與規則的外交博弈。英國的反復和拖延,讓中方看清了一個現實:靠協商換不到尊重,靠忍讓也爭不來公平。
![]()
中國一直講究相互尊重、對等原則。既然對等,那就不僅要看誰先開口,更要看誰敢出招。
這一次,中方準備把“總賬”認真算一算,不是為了斗氣,而是為了重新劃清外交規則的底線。
英國如果真要在12月10日再次拖延審批,那恐怕就不是單純一份申請表的問題了,是整個中英關系的一個節點。
從1950年英國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到如今在外交上反復橫跳,這種變化,不只讓人唏噓,更值得深思。
中方接下來的動作不會情緒化,也不會過火,但一定會精準、有效、對等。
![]()
讓對方明白,規則不是單方面設定,合作也不是一方獨占收益。這個世界越來越需要講規則、守信用的國家,而不是動不動就耍賴的“老朋友”。
參考來源:
英國外交官訪華將討論改善英駐華使館狀況,中方回應——2025-10-16 16:49:08
駐英國使館發言人就英首相斯塔默涉華言論答記者問——2025-10-29 14:38來源: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