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4世紀,法國阿維尼翁教廷為交好蒙元帝國,特意派人向順帝贈送優質“天馬”。這段歷史雖不引人注意,卻也堪稱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盛景。
然而,對命運多舛的妥懽帖睦爾來說,歐洲駿馬不僅是異域珍寶,更承載著他重現帝國馬政輝煌的偉大理想。可惜,這番愿景未能挽救頹勢,反而因過度推行給中原農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波折與理想
![]()
元明宗在位幾個月就被權臣毒殺
事實上,元順帝的人生軌跡,從一開始就與帝國興衰緊密相連。公元1320年,他生于皇室,卻在幼年遭遇巨變。由于父親元明宗和世?被權臣燕帖木兒毒殺,年僅九歲就被流放到高麗大青島。后輾轉至廣西南寧,在十余年時間里遠離權力中心。
好在艱苦環境無法抹殺人的學習天性。妥懽帖睦爾正是利用這段歲月,大量接觸漢文化教育,從而通曉儒學詩文。甚至通過史料和民間傳聞,深刻認識到馬政對蒙元王朝的特殊意義。
![]()
荒涼的黃海大青島 曾是元順帝的流亡之所
畢竟,自崛起于草原之日起,蒙古人便以騎兵作為軍事力量核心。哪怕南下過上定居生活,在宮殿里錦衣玉食,仍會把馬政視為國家力量的基石。早在忽必烈時代,帝國上層已完善馬政制度。通過太仆寺統轄全國官牧,設立14個大型牧場,構建起“牧-征-調-用”完整體系。至少在鼎盛時期,支撐著橫跨歐亞的驛路網絡,保障騎兵部隊的快速機動,成為維系廣袤疆域統治的物質前提。
所以,對胸懷大志的順帝而言,恢復馬政輝煌不僅是對先祖功業致敬,更是挽救元朝衰敗政局的重要途徑。
![]()
作為草原兒女 蒙古人向來重視馬政
公元1333年,妥懽帖睦爾回大都即位,依然受制于權臣燕帖木兒節制。直到對方在兩年后病死,終于有機會親政,立即開啟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此時,蒙元帝國早已不復往日榮光。歷經多年宮廷內斗,官僚體系腐敗叢生,地方割據勢力抬頭。更為嚴重的是,馬政體系出現明顯衰落跡象。官方牧場因戰爭消耗與管理不善,造成馬匹數量大幅減少。除驛站的工作效率下降,騎兵戰斗力亦嚴重下滑。
![]()
自從生活大為改善 蒙古人的勇武習氣就顯著下降
正因如此,元順帝對優良馬匹的渴望愈發強烈。他深知一匹神駿的良馬不僅能提振宮廷士氣,更可能成為改良馬種、重振馬政的契機。
公元1336年,他派遣以安德烈為首的使團出使教廷。除尋求宗教與政治聯系外,還要求“獲得西方的良馬與珍奇之物”。此舉表明國內馬政改革受阻,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靠引入異域良馬來注入嶄新活力。
![]()
蒙元時代 恰好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最后輝煌
天馬入朝
![]()
14世紀的法國阿維尼翁教廷
公元1342年7月,法國阿維尼翁教廷做出回應,派遣方濟各會教士馬黎諾里等人抵達元上都。不僅向元順帝致敬,還奉上一匹“通體純黑、后蹄雪白”的優質駿馬。
據史料記載,此馬全長3米、高2.1米,體型壯碩且神駿異常,與常見的蒙古矮種馬形成鮮明對比。元順帝欣喜若狂,當即稱之為 天馬”,將其視為祥瑞之兆。
![]()
周朗繪制的《佛郎國獻馬圖》
為紀念盛況,他下令宮廷畫師周朗繪制《佛郎國獻馬圖》。同時,又命文臣歐陽玄、揭傒斯等撰寫《天馬贊》和《天馬賦》,以華麗辭藻加以歌頌。在這些詩文與畫作中,元代文人將元順帝獲天馬與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求大宛寶馬相提并論,將其塑造為帝國威服四方的象征。
然而,天馬對元朝馬政的改良幾乎毫無作用:
首先就是因為數量過少,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哪怕血統足夠優良,也無法扭轉馬匹的整體質量下滑和數量銳減局面。
其次是天馬的飼養與繁育存在巨大難題。由于生活習性、飼養方式上差異,元朝牧官根本無法駕馭歐洲良馬。只能以口口相傳的土辦法應對,難以保證天馬健康,更不用說通過其進行品種改良。
最終,這匹被寄予厚望的“天馬”,僅僅成為宮廷中觀賞品,未能對馬政產生任何積極影響。
![]()
蒙元雖重視馬政卻根本拿不出多少好馬
擠壓農耕空間
![]()
強行馬政的結果就是農民生活苦不堪言
此外,元順帝渴望重現輝煌背后,是長期推行過度馬政對中原農業的毀滅性打擊。由于全過程壟斷,這種分布格局僅能在王朝初期支撐起龐大需求。隨著時間持續,必然產生一系列極端措施。
例如將大量耕地強征為牧場。元朝后期為緩解馬匹數量不足問題,繼續大規模強占中原民田,將其改造為牧場。僅在大都、上都近郊,以及河南、山東等地就有14處牧地。從而導致幾十萬頃糧田被占用,失去了大量糧賦收入。農民失去衣食之本,被迫淪為流民或被佃戶,生活陷入絕境。
![]()
蒙元當局經常派人到民間搜羅各類畜力
其次,民間畜力被過度征發,導致農業生產進一步停滯。朝廷對民間馬匹實行殘酷的“抽分”+“和買”政策,給出的價格僅為市價的1/3。從泰定到至正年間,平均每2-3年就進行一次大規模“括馬”。僅河南、山東兩地,一次就被括走30萬匹,甚至連耕牛也被大量征調。
于是,農民只能靠人力拽犁耕地,生產效率驟降。若再加上水旱災害頻發,小麥、黍粟等農作物的畝產普遍下降2-3成,結果便是饑荒四起。
![]()
過度馬政的惡果 就是許多地方陷入凋敝
更為嚴重的是,過度馬政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王朝危機。一方面是馬戶不堪重負而紛紛逃亡。朝廷為維持馬政運轉,將賠納義務攤派給未逃亡人口,導致賦稅與徭役疊加。農民為完納“馬價銀”,不得不賤賣耕牛、土地,形成“田棄于荒、人流于江”的悲慘局面。
另一方面,過度括馬與耕地被占,直接引發了農民起義。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的檄文中明確將“奪我耕田、括我馬牛”列為蒙古統治者的罪狀之一。河南、山東等地因括馬太狠,率先爆發小規模起義。隨后更是席卷全國,成為元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
![]()
紅巾軍中 不乏大量因馬政而破產的失地農民
諷刺的是,元順帝位馬政窮極所有,麾下騎兵仍舊因缺馬而戰斗力銳減。于是,朝廷只能依賴漢人地主武裝鎮壓起義,卻難以進行節制。田荒導致賦稅收減少,又迫使他們濫發鈔幣,引發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
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率部北伐,所過的河南、河北地區皆“赤地千里,無馬無糧”。蒙元皇族既調不出足夠騎兵抵抗,也征不到軍糧補給,只能倉皇北遁回草原過苦日子。
![]()
蒙元馬政的核心區域 敲好就是后來的紅巾軍策源地
元順帝過度馬政引發的悲劇,無疑是一段深刻的歷史教訓。無論初衷多么美好,計劃如何完善神秘,都不可能違背基本的邏輯秩序。極端忽視民生、輕易打破產業平衡,必然導致全盤落空的悲涼下場。
元順帝的悲劇在于,他始終未能認清馬政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未能找到平衡馬政與民生的有效途徑。一味逃避現實,只能讓自在危機中越陷越深......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