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賢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理,其退休后享受廳級待遇的原因主要與她的任職時間、職業軌跡及特定歷史背景相關。她在副總理崗位僅任職兩年(1975-1977),此后主動回到基層工作,最終從企業崗位退休,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其退休待遇的核定。
![]()
吳桂賢的成長歷程充滿時代特色。1938年,她出生于河南鞏義一個貧苦農家,童年因戰亂與饑荒隨家人逃難至陜西。13歲時,她虛報年齡進入西北國棉一廠,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紡織女工。
在工廠里,吳桂賢以非凡的勤奮脫穎而出,她每天提前45分鐘到崗,刻苦鉆研技術,創造了“萬錠時斷頭率0.12次”的全國紀錄,幾乎每年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或“五好工人”。這份對工作的熱忱和卓越表現,使她從普通女工逐步成長為副廠長、全國勞動模范,并最終進入政治視野。
1975年,在毛澤東提出從工農兵中選拔干部的背景下,經周恩來總理推薦,37歲的吳桂賢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成為共和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理,也是首位女性副總理。
任職期間,她始終保持工人本色,拒絕入住釣魚臺國賓館,選擇居住在普通宿舍,并且仍領取原工廠的工資。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她嚴格執行“三三制”:每年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時間回原廠勞動,三分之一時間到各地調研。
1977年,在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背景下,吳桂賢主動辭去副總理職務,選擇回到她熟悉的西北國棉一廠。她曾表示:“我是工人出身,懂紡織機卻不懂治國經,讓更有經驗的同志來干吧。”
這份主動選擇回歸基層的決定,體現了她謙遜務實、不忘初心的品格。1988年,吳桂賢響應改革開放的浪潮,南下深圳,出任一家合資印染廠的負責人,成功幫助企業開拓市場。1998年,她從企業崗位退休。根據我國的退休制度,干部的退休待遇與其最終崗位、任職年限等因素緊密相關。
吳桂賢在副總理崗位任職時間較短(約兩年半),且退休前最后的正式職務是企業負責人,因此中共中央組織部專門下發文件,明確她享受正廳局級的退休待遇。
這一點也體現了制度執行的規范性。值得一提的是,雖以廳級待遇退休,但組織上后來恢復了她副國級干部的政治待遇,并在退休金上給予了相應的照顧。
回顧吳桂賢的人生軌跡,從逃荒女童到紡織女工,從勞動模范到國家副總理,再從中央領導回歸基層企業,直至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繼續奮斗,其職業生涯的每一次轉折都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脈絡深度契合。她退休后享受廳級待遇,并非簡單的“待遇落差”,而是其個人選擇、工作經歷與特定歷史條件、國家制度相互作用的一個具體體現。
![]()
吳桂賢的人生故事,超越了職位和待遇本身,展現了一位從人民中走來、最終又回到人民中去的共產黨員的本色,她的奮斗精神與奉獻品格,至今仍具有感人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