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怒江大峽谷淅淅瀝瀝地飄著小雨。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茨開鎮丹珠村,村道筆直,潔凈如洗,座座樓房前繁花似錦,傈僳族村民余秀花在村子后面的山林里收草果,今年草果賣到5元一斤,所以,即使小雨打濕了衣服,她也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余秀花停不下來的幸福腳步,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邊境沿線各族群眾共同的感受。如今誰還能想到,這里曾經居然是“溜索飛渡怒江、山路險過天梯”的閉塞村寨。
10月27日至30日,記者與“從邊境幸福村看中國”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第一小組一道,驅車近7小時從昆明來到秘境怒江。
從丹珠村的草果到托拖新村的懸崖咖啡,再到陽坡村的一縷陽坡民宿、先鋒書店……3天的采訪中,記者見證著中緬滇藏接合部的怒江州450公里邊境線上,14萬邊民以“基礎更牢、產業更興、環境更美、生活更好、邊疆更穩、黨建更強”的嶄新姿態,在怒江兩岸共同書寫著新時代邊疆振興的壯麗華章。
黨建鑄魂:紅帆領航破峽谷
“如果不是我們黨員先種,群眾看到了草果收益比種苞谷好,大家都不敢種!”在丹珠村村史館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秀芳告訴記者,“現在村民除了種植草果,還在林下套養生態雞,日子比蜜甜。”
丹珠村位于茨開鎮,轄7個村民小組,怒族、獨龍族和傈僳族等各族群眾近900人共同守護著23.5公里中緬邊境線。
自2018年,和秀芳帶著黨員先試種30畝草果后,白天泡在地里學技術,晚上挨家挨戶算收益,終于動員了23戶村民加入。如今,依托邊境幸福村建設,丹珠村重點發展草果、山藥、核桃等特色種植產業。2024年,丹珠村集體經濟收入24.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0676元,遠遠高于全縣水平。
丹珠村的變化只是怒江邊境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黨的政策好,邊疆人民樂開懷;民族團結好,邊疆人民幸福長。”嘹亮的傈僳族民歌唱出了怒江邊境各族群眾共同的心聲。
這些年來,怒江州針對邊境村寨產業發展弱項,制定出臺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以工代賑項目、村干部集體經濟績效獎勵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黨建+生態經濟”為依托,補齊產業發展弱項。
目前,怒江沿岸79個邊境村的867個村民小組共有中共黨員4334名,通過黨建引領,怒江的每個沿邊村均有1項主導產業,1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扶貧資產清理盤活,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分配機制,79個邊境幸福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20萬元,甚至瀘水市自扁王基村、福貢縣米俄洛村和貢山縣迪政當村還成了“百萬村”。
產業扎根:綠水青山變金山
自2021年云南省啟動邊境幸福村建設以來,怒江州邊境幸福村的基礎設施大幅提升。為了讓美麗村莊更具發展力,怒江州聚焦產業發展,讓怒江的“綠水青山”變成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的“金山銀山”。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村現在相當好了,如今每天有四五十輛車來,我家的民宿眼見也越來越熱鬧了。”10月29日,正在民宿門前坐著招攬游客的致富帶頭人約書打開了話匣子。
陽坡村,傈僳語意為“第一縷陽光到達的村落”,位于瀘水市六庫街道排路壩村委會,背靠高黎貢山、面朝怒江,距離邊境10公里,全村共108戶386人,以傈僳族群眾為主。
2023年起,陽坡村按照“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產業融合”的思路,整合農文旅融合示范村、交通、林草、水利、邊境幸福村建設等資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莊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去年9月,陽坡農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設項目正式運營。項目堅持以農民為中心,以鄉村CEO主導的運營機制、以工代賑的建設機制、資產盤活的利益聯結機制、陪伴式成長的組織機制為根本,讓企業和農戶、合作社和村委會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增加農民產業增值收益,帶動60人務工、76戶增收,提供超過10個就業崗位,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不足10萬元增至30萬元。
同時,陽坡村在發展中依托傈僳族文化元素,打造“火塘文化”體驗屋,充分發揮傈僳族村民能歌善舞特長,建設6家特色民宿、5家農家樂、5間特色小吃店、1間咖啡廳;
開發“生物多樣性研學游”“戶外登山游”“山茅野菜變佳肴”“草果種養品體驗”四大特色產品,依托高黎貢山開展徒步、山貨采摘;
依托地理位置優勢和抗日遺址“中華賽古”“亞爽朗”“益得山”,打造紅色教育、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目前,共計接待游客14萬余人次,營業額超過200萬元,利潤達110萬元。
像陽坡一樣的邊境幸福村在怒江還有很多:瀘水市上江鎮付壩村古龍壩自然村、福貢縣鹿馬登鄉布拉底村命谷自然村、貢山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冷木當自然村……
稻花魚、特色書店、民族文化……怒江各個邊境村寨用一個個特色產業品牌激活鄉村動能,讓曾經的邊境小村煥發勃勃生機,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的新路子,成為怒江邊境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動實踐。
“以前覺得幸福是遙不可及的詞,現在每天打開水龍頭有清水,白天出門有錢掙,晚上回家有路燈,這就是幸福!”余秀花的話,道出了怒江邊境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
鄉風煥新:和美家園聚民心
“秦芳家、李玉忠家干凈整潔,村小組通道兩側花臺雜草和垃圾突出。”在丹珠村里的紅黑榜上,村里的情況都寫得清清楚楚。
自幸福村建設以來,丹珠村制定了人居環境獎補政策,設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隨手拍”“紅黑榜”等監督舉報渠道,發動群眾對公路沿線、河道沿線、房前屋后進行環境衛生整治。
“‘人居環境獎補政策’讓村民們主動參與村寨美化:種滿鮮花的庭院能評‘美麗農家’;做得不好的家庭直接曝光、直到下次檢查才能下黑榜。”和秀芳說,“我們還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樹立文明先進典型等方式,積極引導村民不斷轉變觀念,提高文明素養,有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讓和秀芳驕傲的是,村里還建設了全縣唯一的村級足球場和籃球場,縣城的各族群眾也會來村里踢球,大家以球會友,向往健康生活的村民多了起來,整個村莊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托拖新村有一個藏在懸崖邊上的小眾秘境:壯觀的懸崖梯田、獨具特色的民族石頭房以及一家令人心馳神往的懸崖咖啡廳。
這里,青灰色的屋頂連綿成片,經過精心改造提升的石頭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之中,使得整個村貌顯得整潔而有序。
在黨和政府的指引下,托拖新村走上了農文旅發展的道路。如今,來這里旅游的人多了起來,村莊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在裝滿記憶的“村史館”看到舊犁耙、老紡車、溜索的竹篾等老物件,見證著一代代人在這里傳承的奮斗精神,游客也能在參觀中感悟著村民從“貧困”到“幸福”的變遷,村莊成為展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鮮活窗口。
放眼整個怒江,像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
當下,怒江州79個邊境村持續完善推行“群眾積分評議”“積分超市”“紅黑榜”等有效做法,出臺鄉村移風易俗十條指導意見……這些成為怒江邊境村鄉風文明建設實效的生動注腳。
不僅如此,整個怒江邊境沿線衛生廁所覆蓋率達100%,污水治理率達85%以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以上……中華文化符號遍布村寨角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成了村民日常休憩的首選地。
夕陽西下,怒江的江水泛著金光,從溜索渡江到跨江大橋,從刀耕火種到產業興旺,從閉塞落后到幸福宜居……怒江邊境幸福村的故事,像奔流不息的怒江一樣,向著更加幸福的未來奔騰而去。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馬新煥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