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升到頭頂,成武縣九女集鎮東張樓村的助老食堂里又準時飄出飯菜香。
“晌午飯來咧,趕緊拿碗。”10月31日中午12時,隨著“義務大廚”李言鋒一聲吆喝,助老食堂里頓時熱鬧起來。老人們紛紛起身,拿起碗筷,熟練地排隊打飯。不一會兒,寬敞的食堂便座無虛席。大家邊吃邊聊,笑聲不停。
82歲的張克勇是這里的“常客”,只要在家,他一天三頓都來食堂吃。“村里一分錢也不收,而且飯菜軟和,適合我們老年人的胃口,還天天有肉。”他夾起一塊燉得爛熟的肉,滿意地說。
在東張樓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204人,其中75歲以上的就有56人,且大多是留守老人。吃飯,成了不少老人的煩心事。
說起建食堂,村老年協會會長王興福有說不完的話。讓他感動的是,村民李慶玉捐出了自家位于村黨群服務中心北側的宅子。“他們全家在青島住,聽說村里要建食堂,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王興福說。
此時,同樣的場景,也正在九女集鎮的另外7個村子中上演。
在樊莊村,老人們一天三頓飯只要7元錢。“花小錢吃飽飯,這食堂辦到咱心坎上了。”老人谷繼德端著熱氣騰騰的兩菜一湯,笑得合不攏嘴。
助老食堂雖小,卻承載著大民生。近年來,九女集鎮積極探索基層助老食堂服務新模式,采取“以獎代補”等激勵機制,整合鎮級獎勵、社會力量與村級自籌等方式,既緩解了運營壓力,又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目前,九女集鎮已建成并穩定運營便民助老食堂8處,覆蓋村民4.6萬人,累計服務老年人就餐3萬余人次。
每天240多元的開銷,一個月7000多元錢的支出,如何讓助老食堂可持續運營,是王興福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鎮上獎勵了部分資金。另外,食堂運營這一個多月來,陸續收到了愛心企業、村民和‘第一書記’的捐款6000多元。”王興福介紹,現在東張樓村正發展毛木耳產業,等產業做大了,食堂就有了長期支撐。
各個食堂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運營模式。樊莊村的助老食堂,白天服務老人,傍晚經營大排檔,還承接農村流動宴席。同時,村里盤活了一畝閑置校舍土地,搞起了“共享菜園”,讓身體硬朗的老人自愿認領種菜,收成直接供應食堂。李胡同村則發揮“臨街靠市”的優勢,助老食堂在服務好本村老人的同時,設置對外攤點,便利趕集群眾打包飯菜,攤檔日營業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
更暖心的是,送餐服務也成為九女集鎮各助老食堂的“標配”。各村整合公益崗位人員和黨員志愿者力量,為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提供送餐服務。農忙時節,還會把飯菜送到地頭。田埂旁的樹蔭下,勞作的群眾打開飯盒,混著飯菜香的蒸騰熱氣,瞬間褪去了一身的疲憊。
臨近下午1點,東張樓村助老食堂的老人們陸續吃完午飯,但并不急著離開。有的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有的主動幫忙收拾碗筷,食堂里依舊歡聲笑語,暖意融融。
炊煙裊裊中,一碗熱飯,不僅暖了老人的胃,更暖了眾人的心。這縷溫暖的炊煙,正在九女集鎮冉冉升起,飄向更遠的天空。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源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