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太行,
湯湯汾水,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華夏文明基因代代相傳。
8月22日,
山西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發布儀式
在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儀式現場,
正式發布了全省文化傳承發展
15項典型案例及5項入圍案例。
這些案例集中展示了
我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成果。
文博山西
將陸續推出介這20個案例詳情,
今日推出第五個典型案例。
![]()
▲發布儀式現場
![]()
▲山西晚報2025年8月21日報道版面
中華老字號太原乾和祥茶莊
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實踐
中共太原市委宣傳部 太原市供銷社
簡介:
創立于1918年的太原乾和祥茶莊,是山西省唯一經營茶葉的中華老字號。其核心技藝“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于2013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技藝通過科學拼配不同產地茉莉花茶,形成適合北方水質的“晉味道”,是乾和祥生存與發展的靈魂。
在發展中,乾和祥探索出文化傳承與茶品創新的實踐之路,以“非遺+”模式活態傳承。通過與山西中藥材的融合,將傳統技藝與現代需求結合,研發“茉莉桑葉茶”等創新產品,拓展山西藥茶藥食同源的影響力;通過“杯杯茶”、冷泡茶等創新產品,將傳統茶飲與現代消費結合,吸引年輕消費者,提升茶文化的活力;通過茶博物館建設運營,開展研學、書會、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融合旅游發展,提升了太原城市文化形象;通過短視頻、社交平臺等新媒體手段傳播茶文化,推動非遺技藝和文化的傳承,為中華老字號的可持續發展、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
▲山西晚報2025年8月21日報道版面
雖然立秋,烈日仍熾,太原市鐘樓街乾和祥茶莊內,茶香裊裊。三元錢一杯的“茉莉花茶”盛在透亮的杯中,琥珀色的茶湯映著斑駁日影,引得往來年輕人打卡。
乾和祥茶莊在鐘樓街屹立百年之久,而今的門面亦是依照當年原貌修繕。招牌左右的小匾、“龍團”“鳳髓”的題字,茶香與墨香,沉淀著時光的韻味。走進茶莊的顧客,老中青三代都有,這盞延續百年的茉莉香茶,傳承著老味道,又以煥新的模樣贏得年輕人。
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為根基,乾和祥茶莊探索出一條“非遺+”的創新之路,為非遺文化的活態保護提供了生動的樣本。
![]()
非遺技藝百年傳承
師徒匠心拼配茉莉茶韻
![]()
創立于1918年的乾和祥茶莊,獨門絕活兒是“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2013年,這項技藝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這一縷茶香里凝注了文化的分量。
![]()
▲乾和祥茶莊博物館外景
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是技藝傳承師將產地不同、等級相當、內涵元素各有特色的成品茉莉花茶原料,進行篩選、審評、鑒定,然后按照茉莉花茶形狀、色澤、整碎、凈度、香氣、滋味、湯色、葉底“八大因子”,拼配制成鮮醇爽口、回味無窮的茉莉花茶。
制茶的整個流程包含選料、審評、拼配、審樣、包裝等工序。其中最關鍵的是拼配環節,評茶師憑借豐富的經驗,將不同產地成品茉莉花茶按照特定比例拼合,目的是取長補短,顯優隱次,符穩品質,結合太原以至山西水質偏硬的特點,調配出最適合山西和北方人口感的茶品。所以,乾和祥茶莊所拼配的茉莉花茶外形條索緊細、鋒苗顯露,湯色黃綠明亮、晶瑩剔透,香氣濃郁純厚,滋味鮮醇爽口,而且經“五泡”,余香猶甚。
這份特有的“晉味道”獨門絕技,百年來傳承了四代。
![]()
▲第四代傳承人張俐麗在拼配茶葉
第四代傳承人張俐麗是乾和祥茶莊經理。走進她的工作室,墻面上懸掛著《茉莉花茶拼配技藝操作規范》《茶葉感官審評標準》等,工作臺上擺放著各種茶葉樣品和茶具、儀器等。這里既是傳統技藝的傳承場所,也是現代標準化的研發中心。
“過去學藝全靠師傅手把手教,口口相傳,現在我們挖掘了傳統技術,制定了精細的操作手冊,技藝傳承更有保障了。”張俐麗介紹,乾和祥茶莊創新構建了“師徒制+標準化+體系化”三位一體的傳承體系,確保了技藝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形成了“大師—骨干—學員”三級人才梯隊,讓這項百年技藝實現從“經驗口口傳承”到“標準化系統傳承”的跨越。
“我們工作室的首要職責就是要為省級非遺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培養后備人才。”張俐麗介紹說,工作室不僅獲得山西省總工會、太原市總工會、市人社局的認證,還培養了一批年輕傳承人。在2024年“發展新質生產力,建功立業強技能”暨第十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太原市首屆茶藝師大賽)中,茶莊有5位茶藝師入圍,為企業儲備了傳承新生力量。
![]()
▲技藝傳承
![]()
古法新創藥食同源
茶飲煥新的時尚表達
![]()
堅守非遺技藝,是為了讓茶文化歷久彌新;而創新茶品,則是讓傳統智慧融入當代生活,乾和祥在傳承中探索茶飲的更多可能。
古法為引,草木為方。深諳“藥食同源”之道,2020年,乾和祥茶莊調研山西中藥材產區,鎖定晉城的桑葉,與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君雁藥業共同研發,采用茉莉花茶融萃(拼配)非遺技藝,無數次拼配試驗后找到最佳配比。用初春采摘的嫩桑葉,伏天綻放的濃香茉莉花,君臣佐使,茉莉桑葉在蓋碗中交織舒展,香氣鮮靈純厚,湯色黃綠清亮,味道鮮爽回甘,茶的口感兼具藥的功效,甫一上市就得到了茶客的認可,復購率節節攀升。基于茉莉桑葉茶的山西元素,作為文創和旅游紀念品,乾和祥讓這款“可以喝的文化伴手禮”,成為外地游客行李箱里的“必選項”。
逛太原鐘樓街,乾和祥的“杯杯茶”是年輕人的網紅飲品,一度進入小紅書熱評榜,線上的熱度帶動了線下銷量,高峰期每天能銷售近兩千杯。
![]()
▲新品研發杯杯茶上市
杯杯茶的口味有8種,包括冷泡龍井、冷泡白茶、熱泡茉莉花茶、熱泡檸檬六堡等。一來解渴,更重要的是原葉茶,是乾和祥向喝咖啡、奶茶的年輕人推廣中國茶文化的心意。
猶記2021年秋,改造后的鐘樓街煥新亮相,乾和祥茶莊原址回遷。門前經過的年輕人很多,進茶莊的卻很少。
“傳統老字號攬客不能只靠情懷和老顧客,必須贏得年輕人。”茶莊人都在想著,怎么能把年輕人引入店里。
![]()
▲老字號嘉年華集章打卡
一天,張俐麗巡店時,聽一年輕姑娘說茶水太燙,問有沒有能冷著喝的茶?這句話讓她心里一頓。她回復,過段時間再來,一定讓你喝到冷泡茶。
安徽的松蘿、湖北恩施的富硒茶、廣西凌云白毫等一個個試過來,終于成功拼配出主打年輕人喜好的乾和祥冷泡茶。
有了冷泡茶的良好開端,乾和祥借鑒“邊走邊喝”奶茶思路,討論出了多款原葉茶,裝進透明杯,配上吸管,百年老店創新玩茶“潮”了起來。
茶飲創新讓古老的茶文化以年輕化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中續寫著中華茶道的故事。
![]()
▲圖源:迎澤發布
![]()
柜臺到茶博物館
以茶為媒構筑文化共享空間
![]()
乾和祥茶莊是在百年前原址上翻建的,前身“謙和馬店”是萬里茶道太原段重要節點,發展歷程詮釋了晉商茶道的豐富內涵。
“謙和馬店”是家客棧,熙來攘往間,將茶葉運往俄羅斯恰克圖的晉商馬隊到太原多在此留宿歇息,“謙和馬店”開始改做茶葉生意,將“謙和”二字更名為“乾和祥”,主打北方人喜歡的茉莉花茶。
這盞茉莉花茶的百年沉浮,更是中國北方近代茶葉貿易史的縮影。
2015年,乾和祥茶莊成為萬里茶道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太原段提名點。2023年,國家文物局認定乾和祥為萬里茶道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商貿文化遺存點。講好百年乾和祥的故事,講好晉商故事,講好中華茶文化故事,乾和祥把珍藏百年的老寶貝們悉數翻找出來,再現最真實的茶莊歷史和晉商茶貿易的變遷。
![]()
▲“乾和祥”茶莊類博物館展品
圖源:太原供銷合作公眾號
2024年9月,乾和祥茶莊類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鬧中取靜,傳承了“要賣茶,三分雅”的店訓,中式裝修,典雅古樸。鎮館之寶是一面比利時木質玻璃座鏡,據傳,慈禧太后西遷逃難路經太原府時,曾在“謙和馬店”舊址處短暫飲茶歇息,贈木質古鏡一面。
展陳中的十六兩青銅秤也是寶貝。古秤四個不同規格的秤盤表面斑駁,銅綠與歲月打磨的光澤交織。一斤十六兩的規制是乾和祥茶莊誠信經營、不圖厚利的見證。
以茶為媒,博物館里品茗識茶,了解茶葉貿易故事、非遺拼配技術,還可以動手學習折疊斗形包裝,這是乾和祥當年的老掌柜的首創,太原市市級非遺。9個步驟疊折下來,底部方方正正,上部隆起飽滿,四面平整,棱角分明。斗形寓意日進斗金,包裝紙上印著“方方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方可日進斗金”的經商之道。
在茶博館里,近到迎澤區“府城漫步”讀書會的文人墨客品茗論道、太原市小學生們來此初識“茶馬古道”,遠到來中國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議會主席考察團、法國圣地中學師生研學團等來訪,茶博館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已接待游客逾兩萬人次。在乾和祥,“非遺+旅游”這一成功模式,使其成為太原又一文化坐標。
既請進來,又走出去。乾和祥人走出茶莊,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非遺技藝走進社區活動,與迎澤區校尉營小學聯合編寫老字號非遺進校園課程,參加“黃河非遺大展”進行非遺展覽展示,赴晉城、汾陽、忻州等地參展。
此外,乾和祥“開”進抖音、視頻號、美團、小紅書等,與年輕茶友交流,宣傳中華茶文化,展示茉莉花茶的拼配知識、品鑒方法以及茶莊的特色活動等,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點贊,更多游客慕名前來茶莊體驗。線上影響力的提升,也體現在行業權威評選中。2023年《中華合作時報》對全國茶企前100名進行篩選排行,乾和祥的發文總量、互動聲量、影響力值,綜合排名名列前茅。
在傳承與創新的雙重驅動下,乾和祥不斷挖掘和總結發展路徑,配合山西省老字號協會編纂《乾和祥老字號志》《當代晉商傳統文化基因案例研究》等。師徒相授的非遺匠心,新茶品飲的年輕化探索,再到茶博館里的城市文化客廳,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乾和祥實現了從賣茶經濟向泡茶經濟、茶文化傳播綜合發展的轉變,企業也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
茶,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作為一座活態的“茶文化博物館”,乾和祥見證著中華茶道的生生不息。
![]()
▲山西醫科大學留學生探訪乾和祥茶莊
(圖文來源于“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