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穴窯、豎穴窯和升焰式室形窯均在中國古代磚瓦生產史上的某個階段作為主要甚至是唯一類型應用過,半倒焰窯更是在戰國中后期成為主要類型后,直至清代都在磚瓦生產中居于絕對統治地位。從豎穴窯發展到升焰式室形窯再到半倒焰窯,主要變化之一就是窯床面積顯著增大,而自東周以來,半倒焰式磚瓦窯的窯床面積也逐步增大。由此可見,提高單窯產量是中國古代磚瓦窯改進的主要方向之一。相比之下,至遲在商代即已出現、在中國南方陶瓷生產中長期廣泛應用的龍窯,單窯產量遠超半倒焰窯,卻為何在中國磚瓦生產史上始終未能成為主流窯爐類型,僅在某些時代的個別地區有過有限應用呢?
龍窯整體形狀狹長,宛如一條巨龍,故名龍窯。龍窯一般建筑在山坡之上,窯身與水平面間有一夾角,窯頭(火膛所在位置)位于最低處,窯尾(排煙系統所在位置)位于最高處,窯頭與窯尾間存在一定高差,使得窯本身對火焰具有很大的抽力,易于在窯內形成負壓。
單窯產量巨大是龍窯的一大優勢,而將龍窯用于磚瓦生產,這種優勢在某些時候就變成了劣勢。由于單窯燒造量大,龍窯不易適應市場對磚瓦需求的變化,當市場需求較小而又需及時提供磚瓦產品時,利用這種窯來燒造,其窯室可能無法裝滿,致使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目前所知,最早的燒造磚瓦的龍窯出現于東漢晚期的山東地區,為建于平地上的龍窯,數量僅為1座。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寺鎮發現的2座漢代平地式龍窯,可能也用于磚瓦燒造。
![]()
東漢晚期山東地區龍窯
秦漢以來各時期燒造磚瓦的龍窯的發現數量也很少。而為適應市場需求、增加窯場收益,使用龍窯燒造磚瓦的窯場往往會采用多品種生產的模式。如在廣西桂林桂州窯遺址發現的2座隋唐時期的斜坡式龍窯(1和3號窯),產品主要為瓷器,兼燒帶釉建筑構件;福建廈門囷瑤村的一座晚唐—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產品包括各種青釉瓷器、筒瓦、板瓦、瓦當,甚至還有網墜。
![]()
初唐廣西桂林桂林窯Y1
相比之下,升焰式室形窯和半倒焰窯的燒成室容積相對較小,更能適應市場變化。而即便是半倒焰窯,也時常采用多品種燒造的模式以增加收益。如安徽淮北烈山窯遺址發現的兩座唐末—北宋時期的瓶形半倒焰窯,產品主要為瓷器,兼燒三彩及琉璃建筑構件;寧夏靈武回民巷窯遺址發現的西夏馬蹄形半倒焰窯,產品主要為瓷器,兼燒少量褐釉或黑釉瓷質槽心瓦;江蘇揚州崗莊宋代窯場發現的多座近卵圓形半倒焰窯,產品包括陶盆、陶燈等日用陶器,以及少量瓦當、脊獸等建材。而在周代和秦漢時期,這種采用多品種生產模式的情況更為普遍,此不贅述。
另外,從此本書各章的分析可知,盡管歷代半倒焰窯窯床面積的變化范圍均很大,但往往在面積中間值附近一定范圍內的樣本數量更多些,可見歷代均傾向于采用單窯產量適中的半倒焰窯來燒造磚瓦,因為大小適中的窯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據此來看,在窯爐類型能夠滿足磚瓦制品內在品質要求的前提下,能否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保障窯場收益,是決定窯場采用何種窯爐類型的主要因素。顯而易見,相較于升焰式室形窯和龍窯,半倒焰窯更能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半倒焰窯自兩周之際出現后,在戰國中期即成為磚瓦燒造所用最主要的窯型,并且其統治地位在直至清代晚期的兩千余年內不曾動搖。
本文由王光明 郝莎莎 劉鑫摘自 李清臨 著《中國古代磚瓦窯研究》,內容有增減、調整。
(審核:孫莉)
![]()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
ISBN 978-7-03-083060-9
李清臨 著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搜集了中國古代磚瓦窯資料,并利用考古類型學與現代陶瓷工藝技術理論與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其進行了綜合、系統研究。研究重點關注中國古代磚瓦窯類型的時空框架、歷代磚瓦窯的構筑技術特點及其與類型和地域的關聯、磚瓦窯的演進方向與內在發展邏輯,對其他問題如磚瓦窯場的選址原則與布局形式、建筑形式與修飾工藝、磚瓦生產的專業化水平、澆水轉釉工藝的發展等問題也有涉及。
本書可用作高校考古、文博、古陶瓷等相關專業及文博單位科研、教學參考書。
![]()
![]()
![]()
![]()
![]()
![]()
![]()
(滑動查看本書目錄)
『賽博古』
微 信 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
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