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之土地也!”——鄭成功,1661年。
“鄭經乃中國之人,臺灣乃中國之土!”——康熙帝,1680年。
相隔二十年,兩位隔世的滿漢對手,卻說出了同樣斬釘截鐵的話,都表達統一祖國大業的決心!
![]()
202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80周年之際,伴隨著易烊千璽飾演的康熙皇帝相繼亮相,電影《澎湖海戰》預告片的發布,一場關于“誰才是統一臺灣最大功臣”的爭論在網絡上掀起波瀾。
一些網友在網絡上高呼“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也有網友根據影片聚焦于1683年彭海海戰的戰事,強調“拋棄滿漢對立,康熙帝才是完成國家統一的關鍵人物。
實際上,這場跨越三百多年的爭論,不僅關乎歷史評價,更觸及中華民族對“統一”與“主權”的深層認知。只要我們撥開歷史迷霧,以真實史料為依據,就會發現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康熙統一臺灣并非二元對立,都是為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壯舉!
一、1683:康熙以武止戈,開啟臺灣統一新征程
電影《澎湖海戰》將鏡頭對準1683年的臺海風云,這一段歷史背后,是清朝朝廷長達22年統一臺灣,為海峽兩岸統一的努力。
![]()
1 臺灣明鄭政權的“分裂訴求”
事實上,從康熙元年開始,清朝朝廷曾經十一次與盤踞在臺灣的明鄭集團談判,卻因為明鄭集團獨立分裂臺灣的訴求,最終談判失敗。鄭經作為明鄭集團最高首腦,違背了父親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斗志,欲臺灣獨立,如對清朝廷談判的條件,就是“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將臺灣視作獨立于中國之外,與朝鮮一樣的藩屬國。
面對這一種妄想分裂和割據國土的主張,立即遭到康熙大帝的斷然駁斥:
“鄭經乃中國之人,臺灣乃中國之土”。
![]()
如影片劇情呈現,當時臺灣的明鄭政權陷入了分裂的亂局之中。1681 年,明鄭政權的權臣馮錫范、劉國軒發動政變,弒殺合法繼承人鄭克臧,挾立 12 歲的鄭經二兒子——鄭克塽為傀儡,公然推行 “分疆裂土以武謀獨” 的政策,不僅長期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更拒絕清廷多次招撫,欲想分裂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成為與朝鮮一樣有主權的藩屬國。
對此,大清統一中國的決心已定。當清朝把最后的南明反清勢力剿滅,以及平定清初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后,終于能騰出手來解決臺灣的海疆問題。
2 施瑯奇襲澎湖的戰術細節
康熙在朝廷上聽取大臣的意見之后,力排眾議,決定啟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賦予 “專征之權”,平定臺灣剿滅分裂勢力的決戰才終于拉開序幕。
![]()
于是,在1683 年六月十四日,清軍大將施瑯率領 2 萬官兵、200 多艘戰船從銅山出發,在澎湖與明鄭水師展開七日激戰。施瑯巧妙借用六月的臺風風向,突襲明鄭水師,最終擊斃鄭軍12000人,俘5000余人。擊毀、繳獲戰船190余艘,攻克澎湖這一臺灣門戶。
需要強調,取得澎海戰役勝利之后,對明鄭集團反清的抵抗分子,康熙并未延續 “斬盡殺絕” 的路子,反而頒布招撫的詔書:
“從前抗違之罪,盡行赦免,仍從優敘錄”。
康熙的恩威恩威并施的策略,最終促成鄭克塽1683年9月率領部下投降,接受招安。康熙皇帝在收到施瑯《恭陳臺灣棄留疏》后,明確表態:
“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
3 設府置縣的核心意義
這句話就是表明臺灣戰略意義的重要性。康熙就是聽取了施瑯的建議,把臺灣納入中央朝廷的管轄范圍。在1684 年,清廷在臺灣設府,下轄諸羅、臺灣、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駐兵萬人防守,徹底將臺灣納入中央政府行政體系,正如《清圣祖實錄》所評:“臺灣平,則海疆寧”。
值得注意的是,施瑯在攻克澎湖后,拋棄了鄭成功對殺父親和弟弟的家仇,禁止士兵報復,親自在臺灣祭拜鄭成功廟宇,稱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忠君愛國”的行為,流露對他的尊重。
清朝朝廷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派遣駐軍,推行墾殖,促進了臺灣與大陸的一體化進程,這對中國近代疆域,以及臺灣與大陸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
![]()
二、1662:鄭成功驅荷復土,奠定臺灣回歸基石
當網友們為電影中的康熙平定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壯舉喝彩,更不應該忘卻二十一年前,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奠基之功。
1 荷蘭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收復臺灣,也要追溯到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在臺南建立赤嵌城與熱蘭遮城,對臺灣民眾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奴役臺灣民眾。
根據《被忽視的福摩薩》記載,荷蘭殖民者對臺灣強征“人頭稅”,規定每戶每年需繳納12荷蘭盾,如果無法繳納,全家淪為奴隸。于是,臺灣民眾在荷蘭殖民者的高壓統治和壓迫下,苦不堪言,直至1661年鄭成功率軍東征。
![]()
當時中國處在清初,在1650年代末,清軍通過一番武力征服,基本控制中國大陸,作為明朝反清勢力的鄭成功,在金門、廈門的基地腹背受敵。尤其清朝朝廷實施的“遷界令”(1661年),強制沿海居民內遷30里,斷絕鄭氏集團的物資補給和兵源。
2 鄭成功給決定收復臺灣
于是,鄭成功的軍隊急需跳出包圍圈,尋找可攻可守的新基地,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臺灣。
鄭成功的軍隊集團,一直依賴海上貿易維持軍費,臺灣地理特征是四面環海,易守難攻,再加上位于中國—日本—東南亞貿易航線的樞紐。再加上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早已在臺灣建立貿易網絡。收復臺灣可恢復對絲、瓷、砂糖等商品的控制,避免被清廷扼殺。
![]()
同時,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賜姓“朱”,被尊為“國姓爺”。如果收復被荷蘭外族占據的臺灣,可彰顯“驅逐夷狄”的政治正當性,也可以結束荷蘭殖民者對臺灣民眾的殖民暴行統治。于是,他在回復《致荷蘭總督招降書》中強調:“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可以看到把荷蘭殖民者定義為非法侵占者。
3 鄭成功趕跑荷蘭殖民者
在出征之前,鄭成功發表出師誓言:“荷蘭人只是借居,自應歸還原主。”此言激發臺灣民眾共鳴。當時,福建沿海的百姓主動為鄭軍提供荷蘭軍備的部署圖,甚至有壯士薛良為傳遞情報跳城犧牲。
于是,1661年4月,鄭成功親率兩萬五千大軍、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向臺灣進軍。鄭成功選擇農歷三月朔望大潮期出征,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漲潮,借此避開荷蘭人沉船封鎖的鹿耳門水道,使載2.5萬將士的200艘戰船直抵禾寮港,此戰術被后人評價為“以天時破地利,以智謀勝武力”。
![]()
在臺灣登陸后,鄭成功的水師迅速切斷赤嵌城與熱蘭遮城的聯系,形成圍點打援之勢。荷蘭總督揆一憑借堅固城堡和先進火炮負隅頑抗,圍城持續近九個月。但經過8個月圍困和激戰,最終令荷蘭殖民者投降。
所以,當1662 年 2 月 1 日,荷蘭殖民者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終結了荷蘭殖民者對臺灣 38 年的殖民統治結束,臺灣重回到祖國的懷抱,
4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行動,不僅是中國人,更是亞洲人民首次成功驅逐西方殖民者,從西方殖民者手中奪回領土的軍事實踐和重要案例,也是中國武裝力量首次在國際法意義上的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比美國獨立戰爭早117年。鄭成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名人”,其收復臺灣的壯舉被寫入《中國通史》明史卷。
![]()
但需要注意,就是此時的“收復”,并非是指從清朝手中奪回,卻是從西方殖民者手中奪回領土,使臺灣納為了中國的領土,恢復了中國對臺灣的實際控制權。之后,鄭氏政權盤踞在臺灣,本質也是從中國領土分裂的割據政權,并沒接受清朝朝廷的管轄。
5 鄭成功治理臺灣,奠定臺灣與中國大陸融合之基礎
所以,鄭成功收復臺灣不僅是軍事行動,更帶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以明朝遺臣自居,試圖在東南沿海建立抗清基地。
更重要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并未將臺灣視作為逃亡的據點,卻是積極推動臺灣與大陸的交流和融合,乃是捍衛中國領土完整的決心。如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東都明京”,設 “承天府”,沿用明朝官職,遷徙數萬大陸民眾開墾荒地,設承天府,推行屯田、興辦教育,將大陸中原的文教制度與政治制度都移植到寶島,開啟漢人在臺的系統治理,以及奠定臺灣漢人社會的基礎。
![]()
因此,如果沒有鄭成功從殖民者手中奪回領土,便無后來康熙統一的基礎。
三 鄭成功的“收復”與康熙“統一”兩個維度之比較
電影《澎湖海戰》的上映,使得網友們對鄭成功和康熙在臺灣回歸中國貢獻上,一直爭論不斷。
1 網絡的爭議
支持鄭成功的明粉們認為,如果沒有鄭成功,臺灣早就成荷蘭殖民地了!他是民族英雄,比清軍和康熙更值得尊敬!
但是,支持康熙派和清粉們卻反駁:
![]()
事實上,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直被民眾視為“古代民族英雄”對待,在廈門有鄭成功紀念館,大陸多地立有雕像……
清朝的康熙,由于奠定現代中國版圖基礎,被譽為“千古一帝”。
2 收復和統一,都是為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所以,我們必需厘清兩個概念:“收復”強調的是驅逐外來侵略者,恢復中華主權;“統一”強調的是結束分裂狀態,實現中央集權治理。
為此,電影《澎湖海戰》中,用 “還天下一個圓滿” 的臺詞,乃是對這一場戰事意義的經典概括,更是對康熙 “統一” 功績的高度贊許!因此康熙解決的不是 “臺灣是誰的領土” 問題,而是 “如何讓臺灣融入國家治理體系” 的問題,使臺灣真正實現與大陸融合,這是維護海峽兩岸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關鍵一步。
![]()
3 鄭成功收復之意義
鄭成功收復臺灣偉大的功績在于,在明末清初中原戰亂頻仍,荷蘭殖民者趁機竊據臺灣。就是鄭成功以非凡的勇氣,率領中國民眾發動反殖民戰爭,才讓這片領土重回中國版圖,避免臺灣淪為永久殖民地。
鄭成功與他子孫建立的明鄭政權,雖然才22年,卻為臺灣帶來了漢人的農耕技術與儒家文化,奠定臺灣漢人社會的基礎,更種下了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種子。
4 康熙回歸之意義
康熙使臺灣回歸的功勞在于,府置縣的決策實現海峽兩岸的統一,將臺灣正式納入中央行政體系,讓臺灣從 “地方割據勢力管轄地” 轉變為 “中央直屬行政區”,徹底終結了臺灣與大陸的割裂狀態,但這一切都建立在鄭成功已驅逐荷蘭殖民者的基礎上。
![]()
可以說,在清初臺灣問題上,鄭成功是“開拓者”,康熙是“鞏固者”,二人共同完成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重新整合。沒有鄭成功的復土之功,康熙的統一便失去了前提;沒有康熙的統一之舉,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成果難以鞏固。
所以,鄭成功和康熙雖然屬于兩個不同時代,卻有著共同行動的核心指向: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維護國家統一是必然選擇。
下圖就是鄭成功和康熙在臺灣上的比較
![]()
結語:
臺灣屬于中國領土的法理根基,早在清初鄭成功驅荷、康熙建制時就已筑牢。1945年臺灣的光復,就是對統一精神傳承的接力——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統一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這一事實不因政權更迭而改變。
![]()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我們既要銘記鄭成功對臺灣“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壯志,也要弘揚康熙對臺灣“海隅久念蒼生困”的擔當,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統一。
今天,我們回顧清初臺灣統一的歷史,最重要不是爭論“功勞歸屬”的問題,應該去贊頌那些為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貢獻的所有人,以及展望未來兩岸關系能夠和平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