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內亂,始終如影隨形,糾纏著這個北方巨人的國運。
![]()
1598年,沙皇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去世,這位留里克王朝的末代君主沒有留下直接繼承人,一場空前的危機悄然降臨。
在接下來的15年里,俄羅斯陷入了史稱“動蕩時期”的黑暗歲月——王朝更替、內戰爆發、外國干預、饑荒肆虐,國家幾乎從地圖上消失。
這只是俄羅斯歷史上一個反復出現的魔咒首次顯現:大戰不勝,必生內亂。
從沙皇時代到普京執政,這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國家似乎永遠無法擺脫這一鐵律。
當帝國的野心撞上現實的鐵壁,內部的裂痕便如冰層般悄然碎裂。
今天,隨著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這一歷史規律再次引起世人關注。
![]()
一,歷史輪回:戰爭與內亂的死亡擁抱
在俄羅斯的歷史長廊中,戰爭與內亂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始終相伴相隨。時間回溯到16世紀末,當留里克王朝突然斷絕,俄羅斯陷入了第一次大規模“動蕩時期”。
這一時期,國家機器崩潰,內戰烽火連天,波蘭虎視眈眈,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直至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這片土地才逐漸恢復平靜。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一模式卻不斷重演。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北,暴露出老朽帝國的虛弱,由此催生了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
這一旨在“自上而下”改造國家的舉措,反而引發了新的社會動蕩。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直接點燃了1905年革命的引線,工人罷工、農民起義、軍隊暴動此起彼伏,沙皇專制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最致命的打擊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
沙皇俄國卷入戰爭漩渦,戰場上的慘重傷亡和后方的經濟崩潰,直接導致了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發,統治俄羅斯三百余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轟然倒塌。
隨后而來的十月革命和血腥內戰,更是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
甚至當蘇聯在二戰中取得勝利后,戰爭的陰影依然催生了內部動蕩。
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1979-1989)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
蘇軍傷亡逾萬,經濟不堪重負,國內不滿情緒高漲,最終導致了1991年這個超級大國的解體。
![]()
二,魔咒根源,擴張主義的安全觀
俄羅斯為何難以擺脫這一歷史魔咒?
答案深植于這個國家的安全觀與治理結構中。
沙皇俄國的歷史實際上也是一部對外擴張史。
在370年時間里,俄羅斯由一個小公國拓展成為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
由于東歐平原缺少天然防御屏障,俄羅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安全觀——通過不斷擴展疆域來解決地緣安全問題。
![]()
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除非將邊界推進到但澤-的里雅斯特一線,否則俄國不會停止擴張、不會有安全感。”
到蘇聯時期,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俄國的這種安全觀被繼承下來,只是被賦予了“削弱帝國主義陣地”和“世界革命需要”的新內容。
1924年,斯大林就開始把保證蘇聯的安全視為實現世界革命勝利的首要條件。
這種擴張主義安全觀導致俄羅斯頻繁與外部世界發生沖突,而戰爭則成為檢驗政權穩固性的試金石。
一旦戰爭失敗,政權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內部長期壓抑的矛盾便會爆發。
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一個多民族帝國,其內部整合始終存在隱患。
沙俄通過武力擴張吞并了眾多民族地區,蘇聯時期通過強制遷徙和中央集權壓制了民族矛盾,但一旦中央權力弱化,民族分離主義便會抬頭。
1991年蘇聯解體后,車臣和韃靼斯坦等地立即爆發獨立運動,正是這一結構性隱患的體現。
![]()
三,俄烏戰爭的嚴峻考驗。
今天,歷史性的考驗再次降臨。俄烏戰爭已持續三年多,俄羅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歷史規律表明,若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勝利,內亂將不可避免。
1,戰爭導致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徹底破裂。
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嚴厲制裁,俄羅斯最大能源集團之一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盧克石油公司均遭到制裁。
歐盟甚至凍結了俄羅斯高達3000億歐元的資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報告顯示,俄羅斯2024年GDP增長率預計僅為1.1%,遠低于戰前3%的平均水平。更嚴峻的是,通貨膨脹率飆升至7.4%,盧布貶值導致進口成本激增,民眾生活水平下降20%以上。
美國蘭德公司分析指出,若戰爭持續至2026年,俄羅斯經濟可能收縮10%,引發大規模失業和貧困化。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17年革命前,面包短缺直接引發了彼得格勒暴動;今日的戰爭似乎在重演。
![]()
2,消耗戰撕裂俄羅斯社會結構。
持續消耗戰正深刻撕裂俄羅斯的社會結構。
據烏克蘭方面通報,截至2025年11月2日,俄軍在烏克蘭戰場累計陣亡人數已達約114.37萬。為維持戰場態勢,俄方不得不實施局部動員,甚至通過法案允許罪犯入伍,使戰爭負擔蔓延至全民——大量年輕男性被征召導致無數家庭破碎,社會不滿情緒持續積累。
戰爭的影響已深入俄羅斯腹地。
就連首都莫斯科也未能幸免,近期接連遭受無人機與導彈襲擊,導致大面積停電,民生受到嚴重沖擊。
莫斯科列瓦達中心民調顯示,2023年民眾對戰爭的支持率已從80%降至60%。
戰火逼近與生活水平下降正不斷加劇民間不滿,埋下社會動蕩的隱患。
![]()
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危機在于利益集團的分化:
軍工寡頭與克里姆林宮鷹派希望延續戰爭以獲取資源與權力,而普通民眾的和平愿望日益強烈。
與此同時,俄羅斯政治體系在戰爭壓力下日趨不穩,出現前所未有的政治逮捕浪潮:前國防部長紹伊古派系垮臺,數十名地區官員被捕,一名面臨監禁的聯邦部長自殺,多名高級法官也相繼落馬。這些逮捕往往伴隨大規模資產沒收,使得傳統政治保護機制失效,即便高層人脈也不再能保障安全。
民族地區的穩定同樣面臨挑戰。
盡管韃靼斯坦在1990年代放棄了獨立訴求,仍是聯邦內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區。
一旦中央控制力進一步削弱,該地區及其他自治主體可能再度尋求更大自治權甚至走向獨立。
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分析指出,若戰局持續僵持,2026年后俄羅斯或將面臨兵變或地方分離運動的嚴峻考驗。
![]()
結論:利益再分配——內亂的本質與未來
若俄羅斯未能在俄烏戰爭中取勝,其國內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動蕩。
內亂將是一場赤裸裸的“利益再分配”:各地區將相互推諉戰爭賠款責任,地方勢力借機謀求更大自治權,底層民眾則為基本的生存資源而抗爭。
其最終結果可能包括:
- 韃靼斯坦、車臣等民族地區尋求獨立;
- 中央政府權威與控制力被大幅削弱;
- 長期宣揚的“俄羅斯世界”理念徹底破產;
- 周邊國家借此擺脫其歷史影響與陰影。
俄羅斯陷入這種“戰爭魔咒”,根植于其深層次的文化與制度矛盾。
歷史上形成的擴張性安全觀,使其始終難以與外部世界建立穩定和平的關系。
同時,其內部多民族結構的固有脆弱性,使得任何重大軍事失敗都可能迅速引爆分裂主義浪潮。
![]()
回顧蘇聯解體后的歷程,俄羅斯曾嘗試以權力下放緩解民族矛盾。
在葉利欽時代,通過對韃靼斯坦等地區給予高度自治和經濟特權來換取穩定,同時以武力鎮壓車臣分裂勢力,暫時遏制了分離趨勢。
普京執政后,則轉向重新中央集權,強化聯邦控制。
然而,當前的俄烏戰爭正逆轉這一趨勢。
俄羅斯的系統開始出現“自我反噬”的跡象:傳統制衡機制失效,安全機構權力空前膨脹,社會整體陷入一種普遍的不安全感。
面對此局勢,國際社會也在積極行動。
英法德等歐洲領導人已聯合聲明,呼吁俄烏雙方依據當前戰線進行停火談判。
與此同時,西方計劃將凍結的逾1700億歐元俄羅斯資產全面轉為對烏援助。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俄羅斯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