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和二戰中,德國都非常強大,那么問題來了,德國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讀到歐洲歷史的時候,常常能看到英法俄3國,西班牙、葡萄牙也經常上線,可為什么強盛一時的德國,卻很少在歐洲歷史上露面呢?
實際上,德國是近代才出現的產物,在1871年之前,是沒有德國這個概念的。有的只有德意志民族或者德意志地區。一直到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以后,德國才真正出現。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有第二帝國了,那么此前肯定有第一帝國啊。其實這只是歷史歸納而已,學術上將神圣羅馬帝國又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實際上神圣羅馬帝國,是一個由奧地利長期領銜的,十分松散的德意志地區的聯盟。雖然他們也有皇帝,但皇帝的權力十分有限,大權主要掌握在地方諸侯手里,有點類似中國的東周時代。
![]()
神圣羅馬帝國崩盤,普魯士異軍突起
1806年,拿破侖的大軍殺來以后,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弗朗茨二世主動選擇下崗,放棄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只保住了奧地利帝國的皇位。神圣羅馬帝國自此徹底崩盤。
原本拿破侖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一個萊茵聯邦,吸納了一部分德意志諸侯,自己則擔任萊茵聯邦的護國公,等于是吞并了這部分德意志地區。
這個時候,不光奧地利被打得丟盔棄甲,就連普魯士也被打得夠嗆,割了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拿破侖才幸免于難。
所以說,拿破侖巔峰時期,德意志雙雄全都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拿破侖的沖擊,也讓原本松散的德意志地區,逐漸走向了團結。尤其是普魯士痛定思痛,進行改革以后,逐漸成為了德意志的希望。
至于奧地利,自然也希望重新恢復自身在德意志地區的地位,比如說在1815年徹底擊敗拿破侖后,組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德意志邦聯。
該邦聯由39個德意志邦國組成,大家雖然表面上依舊以奧地利馬首是瞻,但實際上各自為政,壓根就沒有統一的指揮調度,更別提把勁兒往一處使了。
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失去了強大的外部壓力以后,德意志諸侯們,又過上了得過且過的混賬日子。
唯一有巨大變化的,當屬普魯士,他們通過在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后,直接成為了德意志地區實力最強的諸侯。
![]()
普丹戰爭,奠定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強國地位
你說你實力強,那么總要拉出來練練手吧?欺負自家小兄弟算什么本事?如果你真的想要帶領德意志地區走向強大,讓大家認你當大哥,甚至是直接加入你的團隊,那你得找外人比劃比劃。
這個外人還不能太弱小,必須要是強盛一時的那種對手才行,否則也測驗不出你到底強大在哪里。
恰好這個時候,有了一個不錯的機會。1848年丹麥南部的兩個伯國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先后要求加入德意志邦聯,因為這里居住著大量德意志人。
當時丹麥王國已經日薄西山,在拿破侖戰爭后,更是直接把挪威割讓給了瑞典。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當地人估計是覺得跟著丹麥混,是沒有出頭之日的,所以就打算跟著德意志邦聯混。
對于這件事,其他德意志諸侯都沒有實力插手,奧地利距離又太遠,打下來自己也不好管,所以最初也不愿出頭。這個時候位于德意志東北地區的普魯士打算吃掉這塊地盤,以此在德意志地區立棍。
相對而言,石勒蘇益格地區,丹麥人較多,跟丹麥更親。荷爾斯泰因地區則德意志人較多,和德意志這邊更親。按道理雙方一家占一個地方不就得了嗎?偏偏這兩個地方在法律上有捆綁協議,屬于捆綁銷售的。所以無論是丹麥還是普魯士,要么全部吃了,要么一個都別吃。
普魯士有想法,奧地利就慌了。讓你一家獨占鰲頭,那以后我還怎么領導德意志邦聯?所以在普魯士的刺激下,奧地利立刻與之結盟,打算一起收拾丹麥,搶奪這兩塊地盤。
1863年年底,普奧聯軍出兵,很快就占領了和德意志更親近的荷爾斯泰因地區。1864年2月,普奧聯軍渡過艾達河,開始進攻丹麥。彼時的普魯士已經是經過軍事改革后的普魯士了,所以戰斗力非常強,到了4月的時候普奧聯軍就已經占領了石勒蘇益格南部地區。
夏季攻勢來臨后,丹麥根本擋不住普奧聯軍強大的攻勢,在抵抗了2個月后,石勒蘇益格北部地區也被普奧聯軍攻克。
再向前一步,就進入了丹麥本土了。這個時候丹麥選擇了認慫,雙方簽署《維也納和約》,放棄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地區。
![]()
普奧戰爭后,普魯士建立北德意志邦聯
打贏了丹麥,拿下了兩塊地盤,自然就到了分贓的時候了。那么該怎么分配戰利品,成了一件頭疼的事情。
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地區,位于德國的最北部,和普魯士更靠近,距離奧地利非常遠。所以即便奧地利得到了荷爾斯泰因的控制權,也不太好管理。至于普魯士,則笑納了石勒蘇益格地區。
不管怎么說,這都是德意志民族,對丹麥人的巨大勝利。但由于分贓不均的問題,也為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經此一役,普魯士徹底在德意志吃開了,大家都知道,跟著普魯士混有肉吃。作為當時德意志邦聯的掌舵者,奧地利肯定很不爽啊。
雖然大家都是德意志人,但也要分出個大小王來。自從拿破侖戰爭以后,普魯士越來越強大,早就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這讓奧地利明顯感受到了危機感。于是乎,雙方索性攤牌了,不裝了,他們就是要看看,德意志境內有多少邦國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
事實證明,站在奧地利這邊有薩克森、漢諾威、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加塞爾、黑森-達姆施塔德等。
站在普魯士這邊的,則有梅倫堡、奧爾登堡、漢堡、不來梅、呂貝克等地。此外他們還聯系上了意大利。
無論從總人數還是從地盤面積來看,奧地利方面都占據上風。
但問題是,既然是打仗,拼的就是軍事實力,經歷了改革后的普魯士,軍事實力明顯強于因循守舊的奧地利。單純從兵力上來看,普魯士出動了63萬大軍,奧地利則是58萬左右,普魯士稍占上風。
除此以外,普魯士的經濟方面也比奧地利強,他們擁有非常密集的鐵路網,能夠用最短的時間調兵遣將。而且他們的工業、科技也比較發達,擁有相對先進的電報系統和武器裝備。
戰爭結果是,奧地利輸掉了這場爭霸賽,意大利收復了威尼斯,而普魯士則占據了德意志大部分地盤,成了德意志最大的諸侯。此后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邦聯,占據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奧地利則徹底被踢出了德意志爭霸賽。
![]()
普法戰爭,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崛起以后,法國那邊感到了不安。自從拿破侖戰爭以后,法國就比較低調,但是在經歷了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1858年到1859年的奧意法戰爭后,也算是再次雄起了,積累了一些人望。
尤其是當時拿破侖的侄子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以后,大有恢復其叔叔的宏圖大業的野心。
可這個時候普魯士的崛起,明顯威脅到了法國在歐陸的地位。尤其是普魯士擊敗奧地利以后,法國便需要直接面對這個強大的明日之星了。
1870年西班牙王位空了下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有可能成為候選人,這事兒被法國知道以后,引起了法國人的憤怒。如果未來普魯士和西班牙結盟,那法國就被夾在中間了。
為此,法國人警告威廉一世,讓他不要染指西班牙國王候選人的事情,但這事兒卻遭到了拒絕。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正打算找個由頭挑戰一下法國,確立普魯士在歐陸的強大地位,索性不嫌事兒大地在電報中羞辱了法國人一頓。
法國輿論嘩然,拿破侖三世徹底被激怒,于是在1870年7月,主動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這么開打了。
不得不說,拿破侖三世腦袋的確發熱了,著了俾斯麥這個老登的道,宣戰的時候,法國大部分軍隊還在海外搞殖民,以至于前線只集結了22萬兵力。反觀普魯士這邊,單作戰兵力就有69萬之多,而且還有大量北德意志邦聯的后備力量,總兵力超過了100萬。
戰爭開始以后,法軍便節節敗退,打到最后,甚至連法皇拿破侖三世,也被普魯士給抓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就這么原地解散了。
普魯士一戰成名,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大搖大擺地帶軍隊進入了巴黎,在這里加冕稱帝,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