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開始,就把全球的目光拽到了歐洲大陸上頭。
美國和西方國家迅速站隊,制裁俄羅斯,北約東擴的架勢越擺越大。
咱們明確表態,呼吁和平對話,反對任何形式的武力升級。這態度一出,西方媒體立馬酸溜溜地陰陽怪氣,說中國是“騎墻派”,其實他們心里清楚,中國這是在維護國際正義,避免事態進一步失控。
![]()
就在沖突白熱化的當口,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推出一篇署名文章,標題一針見血,直指中美博弈的深層邏輯。
文章說,中國人骨子里不愛打打殺殺,但如果美國非要挑事兒,三條原因夠它喝一壺的。
這篇文章來得正是時候,正好回應了西方炒作的“中國威脅論”。
![]()
西方人總愛用叢林法則套中國,說崛起就得搶資源,得霸凌別人。可咱們不一樣,根兒上就是農業文明,講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歷史上,中國搞朝貢體系,不是靠刀槍,而是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拉著周邊國家一起過好日子。
現代版呢?就是“一帶一路”,幫沿線國家修路建橋,共享發展紅利。
![]()
這套路子,讓中國在國際上站得穩,朋友圈越來越大。
俄媒文章借著俄烏的火藥味兒,提醒大家:中國不是威脅,而是和平的守護者。
西方那些政客,種族偏見根深蒂固,看不起東方人,更別提帶有蒙古血統的俄羅斯人了。可事實擺在那兒,中國半個多世紀沒打過大仗,這在他們那兒是天方夜譚。
![]()
俄媒文章的核心,就卡在那三條原因上頭,第一條是中國獨特的舉國體制。
回想新中國成立初期,五十年代朝鮮半島危機,六十年代北部邊境摩擦,中國領導層果斷調動資源,砸鍋賣鐵搞出“兩彈一星”。那時候條件苦,可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科研人員日夜攻關,硬是啃下硬骨頭。
疫情來襲,中國靠著這套機制,全國一盤棋,醫療隊、物資、生產線全線啟動,幾個月就把局面穩住,經濟第一個反彈。
![]()
反觀美國,聯邦和州鬧別扭,政策一盤散沙,疫情應對亂成一鍋粥。
要是真打起來,美國想凝聚全國力量?難,內部分裂得厲害,保守派和新自由派天天掐架,哪有心思對外。
第二條是亞太地區的軍事實力。中國海軍這些年發展迅猛,到2025年,艦艇總數超過750艘,總噸位超285萬噸,已經甩開美國一大截。重點在東海、南海這些自家門口,美國想遠距離投射力量?門兒都沒有。
![]()
2019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一份報告直言,美國在太平洋丟了主宰地位,印太防御戰略正陷危機。
中國有三艘航母編隊,055型驅逐艦、054系列護衛艦一大堆,潛艇部隊也日漸強大。
空軍這邊,殲-20從2017年服役起,就成了空中利劍,五代機技術領先,搭配遠程導彈,第一島鏈上的美軍基地成活靶子。
![]()
俄烏沖突里,無人機集群戰大放異彩,中國大疆等企業技術牛,全球市場占大頭。
要是沖突起,亞太水域,中國占盡地利人和,美國的航母群遠道而來,補給線拉得老長,哪扛得住?
第三條是科技實力的硬支撐。2015年《中國制造2025》一出,西方還笑話咱們畫大餅,可到2025年,超過86%的目標都砸實了。
![]()
電動車領域,比亞迪等企業出口全球,太陽能板供應鏈中國占八成以上,國際能源署預測2028年全球六成再生能源出自中國。
教育體系源源不斷輸出工程師,應用轉化快,實驗室成果落地生根。這不光是堆錢那么簡單,是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能源雖有瓶頸,但進口多元化,技術儲備足,正反饋循環越轉越快。
美國科技雖強,可封鎖墻越筑越高,自家企業叫苦連天。
![]()
中國呢?開放合作,吸引全球人才,創新活力滿滿。
三條原因連起來看,就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鐵三角,美國想硬碰硬,得三思而后行。
展望未來,中國繼續走和平發展路子,打破“國強必霸”的老套路,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
![]()
咱們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G20、聯合國上反復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和平是底線。
面對美國挑釁,特別是在臺灣、南海問題上,中國絕不退縮,但也給足對話空間。
中美高層會晤還在繼續,經貿、科技合作沒斷線,這說明大門始終敞開。
![]()
當然,和平不是乞憐,得有實力說話。
中國軍力、科技、體制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就是為了維護核心利益。
西方媒體愛炒“威脅論”,其實是掩飾自家焦慮。
![]()
通過對話合作,中美能找到共處之道,世界也能少些硝煙,多些繁榮。
畢竟,誰都不想重蹈俄烏覆轍,大國責任,就在這一肩上扛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