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用”思想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智慧,也是理解宋明理學發展的關鍵線索。“體”就是大本大源,“用”就是它的具體表達和具體適用,“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明的理論品格,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從北宋胡瑗倡導“明體達用”,到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宋明理學完成了一次從精英書齋走向民間實踐的重要轉型,不僅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務實為民”“知行合一”的精神底色,更是對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具有實踐啟示。
明體達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早期典范。胡瑗提出的“明體達用”之學,核心在于“體”是價值根本,“用”是實踐路徑,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理與效用相統一。他通過“蘇湖教法”推行“分齋教學”,設“經義齋”以明儒家之道,設“治事齋”以習水利、算學、軍事等實用技能,培養了一批既懂道理、又能干事的人才。其學生劉彝主持修建廣州“福海六渠”,正是“達用”精神的生動體現。
“明體達用”所倡導的“不空談、務實干”精神,與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的“理論聯系實際”高度契合,也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方法。只有深入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本體(明體),并將其轉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具體行動(達用),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胡瑗的“明體達用”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黃宗羲尊其為“宋初三先生”之首、宋學第一等人物,錢穆認為這一思想代表著宋學精神。胡瑗之后,程頤、朱熹等理學家雖各有闡發,但“體用貫通”的核心始終未變,成為宋明理學綿延發展的精神主線。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用貫通、明體達用被賦予新的內涵,用以表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百姓日用:踐行群眾路線的思想先聲。如果說“明體達用”為宋明理學立起了“骨架”,那么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則為其注入了“血肉”。王艮作為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道”不在高深經典中,而在普通人日常的衣食住行、人倫交往中。他打破知識精英對“道”的壟斷,肯定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和情感愿望的合理性,推動儒學從士大夫階層走向民間大眾。
王艮創辦東淘精舍,學生不需要繳納學費,鹽丁、農夫都可以入學,在他的眼中,學生沒有貴賤之分,只要肯認真學習,他都會接受,進一步實現了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王艮從鹽場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寫出的《淮揚鄉約》沒有深奧空洞的語言,沒有聲色俱厲的規定和戒條,反映了平民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對家庭和睦的向善追求、對社會和諧平等的希冀,書寫了中國鄉約史上一個獨特的篇章。
“百姓日用即道”,這種“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儒學,不僅激發了平民的主體意識,更推動了儒家文化的大眾化傳播,為后世通俗倫理讀物如《朱子家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這一思想,本質上是一種樸素的“以人民為主體”的哲學觀,與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內在相通。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源于人民生活,政策制定、文化建設、社會治理必須扎根民間、貼近地氣。
古今融合: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從“明體達用”到“百姓日用”,宋明理學的這一思想脈絡,并非塵封的歷史遺產,而是可與當代社會同頻共振的精神資源,其價值在基層治理、文化建設、教育實踐中愈發凸顯,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在基層治理中,“體用貫通”的智慧為“民生為本”提供方法論支撐。“明體”即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明確治理的目標是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達用”則是將這一目標轉化為具體舉措。如今多地政務服務中心推行“分類服務”,設“特殊群體窗口”提供幫辦代辦、“民營企業窗口”解決經營難題、“辦不成事窗口”兜底民生期盼,正是“分齋教學”理念的現代轉化,既提高了治理效能,又精準回應了群眾需求。而“百姓日用即道”則啟示我們,治理需扎根民間,如部分地區依托“村規民約”化解矛盾、通過“鄰里議事會”“睦鄰幫幫團”凝聚共識,讓治理措施契合百姓生活實際,實現“日用而不覺”的治理效果。
在文化建設中,“百姓日用”的理念為傳統文化活化提供新路徑。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不再是精英圈層的專屬,而是需要走進百姓日常生活。近年來“非遺生活化”實踐便是典范:剪紙藝術融入家居裝飾、傳統刺繡走進服裝設計、皮影戲改編為兒童教育內容,讓非遺從博物館展品變為生活商品;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如《人世間》《山海情》,以平民視角講述生活故事,傳遞“真善美”價值觀,引發廣泛共鳴。這種“以百姓為中心”的文化創作,正是“百姓日用即道”的當代延續,讓傳統文化在煙火氣中煥發新活力。
在教育實踐中,“明體達用”與“尊身樂學”的思想為育人模式創新提供啟示。“明體”要求教育堅守立德樹人根本,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道德修養;“達用”則強調學以致用,如職業教育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專業、高校推行“產學研結合”培養實用人才,皆為“治事齋”思想的現代發展。而“尊身樂學”則啟示我們,教育需尊重個體差異,如今社區學堂開設書法、烹飪、智能手機等培訓項目,老年大學涵蓋健康養生、生活技能、科技應用、社交心理、語言文學等多元類別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個性化選課”“社團課程”,讓學習契合百姓需求與學生興趣,真正實現“樂學覺民”的育人目標。
宋明理學中“明體達用”與“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它們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財富,也為我們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資源。堅持體用貫通,站穩人民立場,讓理論扎根實踐、讓政策貼近生活,我們就能在不斷汲取傳統智慧中,走好符合國情、貼近民心、充滿生機的現代化道路。
作者:馬鑒潮,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
來源: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