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我叫王娟,今年四十五歲,初中文化,家住一個北方的小縣城。我的家庭很普通,丈夫叫趙國棟,比我大兩歲,我們結婚二十年,有一個女兒正在讀大學。結婚后,我一直在縣城的一家小企業做財務,工資不高,但勝在穩定。丈夫原本在鎮上的磚廠干活,后來廠子倒閉,就在家附近打些零工,日子雖然不寬裕,但也算安穩。
我們家原本沒什么大本事,但這些年勤儉持家,攢下了一些積蓄。父母年紀大了,母親早些年在醫院做護工,后來退休了,手里有點退休金。父親身體不好,常年吃藥,家里一切開銷都得精打細算。我和丈夫平時省吃儉用,女兒從小也懂事,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我們對她寄予很大希望。
我自認不是那種愛張揚的人,為人處世也算穩妥,可沒想到,一次無心的話,卻給家里帶來了連綿不絕的麻煩。直到那天起,我才明白,有些秘密,真的不能隨便說出口。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那天是周末,我正在廚房搟面條,母親在灶臺上燒水。她一邊攪拌鍋里的湯,一邊問我:“娟啊,你們家這些年攢了點錢沒?國棟工作不穩定,孩子又在上學,日子緊不緊?”
我心里一熱,本想讓母親放心,順口就說漏了嘴:“媽,你別擔心,我和國棟這些年攢下點錢,存款有兩百多萬呢,孩子的學費、家里的開銷都夠。”
母親愣了一下,轉頭看著我,眼神里既有吃驚也有欣慰。她嘆了口氣:“那就好,你們自己過得好,媽也就放心了。”
說完這話我就后悔了。其實家里的存款,包括我們多年來的積蓄,還有前幾年公婆去世后賣掉老房子的那份遺產,算下來一共才兩百四十萬左右。平時這些錢我和丈夫都很謹慎,除了買房,基本不亂花。家里人也沒幾個知道這筆錢的真實數目,我本想著讓母親安心,卻沒想到,這無心的話,像一粒種子,悄悄埋下了禍根。
不久后,風聲不知道怎么就傳了出去。
大約一個月后,小姑子趙麗突然打電話來,說是要回老家看看父母。我和丈夫都覺得奇怪,趙麗嫁到鄰縣多年,平時很少回來。這次特意帶著孩子回來,還帶了不少禮物。一進門,她就跟我套近乎,說了很多家長里短的話,末了突然話鋒一轉:“嫂子啊,聽說你們家攢了不少錢,真有本事啊!”
我心里一驚:“你聽誰說的?”
趙麗笑著說:“媽說的唄,她還說你們有兩百多萬,都攢著給孩子用呢。”
我苦笑著解釋:“哪有那么多,都是媽瞎說的,家里有點積蓄,哪能那么夸張。”
趙麗卻不依不饒,話里有話:“嫂子,咱們是一家人,你們手里寬裕,有啥事多照應著點我們小家啊。你看,我家那房子年久失修,孩子又要上學,實在是手頭緊,嫂子你要能借點錢給我應應急,以后一定還你。”
我尷尬地笑了笑,推說錢都存在理財里,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她嘴上說不急,但回去后卻隔三差五打電話讓丈夫幫忙,甚至開口要了二十萬,說是做點小生意。
丈夫趙國棟為難地問我:“咱到底借是不借?”
我搖頭:“國棟,家里這點錢是給咱閨女留學和養老用的,真借出去就回不來了。親兄妹親兄弟,賬得分明。你家那邊也不是沒錢,不能只惦記咱的。”
丈夫嘆了口氣,沒再多說。可趙麗那邊卻越發不依不饒,甚至還在家族群里發消息,話里話外地暗示我們小氣,不肯幫親戚。
我本想低調處理,沒想到第二個麻煩隨之而來。這次是我小叔子趙明。趙明今年三十七,離婚后一直沒再結婚,常年在外地打工,工作不穩定。去年返鄉后,竟然在鎮上開起了小飯館。起初生意還行,后來受疫情影響,賠了不少。聽說我家有存款后,他也找上門來。
那天晚上,趙明拎著幾瓶酒敲開我家門,一進門就唉聲嘆氣,訴苦說:“嫂子,哥,我這飯館撐不下去了,銀行貸款也批不下來,親戚朋友都借遍了。你們能不能幫我渡過難關?兩百萬我不敢開口,借個二三十萬周轉下,等生意好轉了一定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