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只是表面上不承認輸掉印巴空戰,實際已經開始病急亂投醫!為了反敗為勝,正在采取多種措施。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2025年11月1日報道,印度計劃購買法俄制造的遠程導彈,已確定的計劃為,法國的“流星”導彈、俄羅斯的R-37M導彈,再加上自主研發的“阿斯特拉”導彈,這將成為印度空軍未來遠程空戰的主要武器,這是誓要打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霹靂-15導彈,明確將中巴視為對手。
![]()
![]()
現代空戰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近距離空戰轉向超視距空戰,印巴空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印度空軍不想落后于人,自然需要先進的遠程空對空導彈,
印度首先想要自主研發,也就是“阿斯特拉”導彈項目,計劃將研發中的“阿斯特拉”Mk-2導彈的射程從16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以上,并計劃采購約700枚“阿斯特拉”Mk-2導彈,以裝備國產"光輝"戰斗機和俄制蘇-30MK”戰斗機上。還有進一步的升級型號“阿斯特拉”Mk-3型導彈,最大射程達到340公里,從而重新定義空戰格局。
![]()
當然了,考慮印度自主研發能力,“阿斯特拉”導彈項目已經上馬多年,至今沒有完成研發,更沒有生產出一枚印度自己國產的遠程空對空導彈。故而不能對其有太大的期待,因此,印度空軍的重點依舊為外購,已提出一份金額達到1.8億美元的采購計劃。
印度空軍已經列裝“陣風”戰斗機,為此必然訂購大量“流星”導彈。這是歐洲MBDA公司研制的一款超視距空空導彈,射程達200公里,其采用沖壓式發動機,制導為數據鏈加主動雷達制導。“流星”導彈已裝備于印度的“陣風”戰斗機,成為印度現役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
![]()
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斗機參與了印巴空戰,并被擊落數架,沒有取得任何戰果,也沒有發射“流星”導彈的證據。印度空軍增購“流星”導彈可能只是無奈,“陣風”戰斗機在遠程導彈只能選擇“流星”導彈,無法使用其他型號。
![]()
印度空軍的俄制戰斗機可以使用R-77導彈,只是其射程只有80-100公里,并不能令印度滿足,如今有消息稱,印度已盯上俄羅斯的R-37M導彈、這是一款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300公里,并在俄烏戰分中擊落過烏克蘭戰斗機,創造了217公里外擊落目標的空戰記錄。
在2025年印度航展上,俄羅斯正式提議向印度出售R-37M導彈,并愿意根據“印度制造”倡議在印度進行本地化生產。只是出口型的R-37M導彈射程約為200公里,不及俄軍自用型號。俄印已開始相關的討論,可能達成交易。
除了法俄導彈之外,印度正和以色列合作研發一款先進的空空導彈,代號“天空之刺”,射程達到了250公里,只是尚沒有完成研發,尚不能列入計劃。
![]()
印度空軍試圖通過外購,升級作戰能力,以威懾南亞地區,第一步要壓制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第二步要對抗巴基斯坦即將擁有殲-35A戰機,那么關鍵要壓倒巴基斯坦的霹靂-15E遠程空空導彈優勢。
在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發射的霹靂-15E遠程空空導彈的實戰射程達到200公里,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從而吊打整個印度空軍。如果能夠引進俄制R-37M超遠程空空導彈,可以彌補超視距能力的不足。
實則,R-37導彈的問題不少,其重量較大,嚴重限制其使用,一般戰斗機無法使用,而且機動性差,末端過載才5G。而戰斗機的正常最大過載是9G左右。正常情況下,只要做出高機動動作進行規避R-37M導彈的攻擊。
![]()
印軍依賴外購,完全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根本性的解決辦法,也不可能解決問題。其實,印巴空戰失利的原因,不是印度空軍戰機性能差,也不是空對空導彈射程不足,而是沒有體系支援,單純以“陣風”戰斗機或蘇-30MKI戰斗機挑戰體系支援下的殲-10CE戰斗機等于是送死。
中國堅持自力更生,自研導彈,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采用雙脈沖發動機技術,出口型的最大射程為200公里,自用型的最大射程可能達到300公里,實際已不是最好的型號,已有霹靂-17與霹靂-21的存在。
![]()
印度不能腳踏實地地工作,只知編造美好的計劃,不顧實際情況,造成其軍工技術研發總是低效率,完成一個項目的時間往往是別人的兩倍,甚至三倍,比拼速度總是落后于人。不改掉壞習慣,印度空軍是沒有任何希望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