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維回新村,青瓦白墻的民居鑲嵌在楓林花海間,油香和擂茶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在街巷中飄蕩。這座承載著數百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古村寨,正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實踐,書寫著和美村寨建設的時代篇章。
近年來,維回新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托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搶抓發展機遇,有效盤活資源,深入推進國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設行動,走出了一條團結強村、生態立村、產業富村、旅游興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
▲維回新村村貌圖。 維回新村供圖
![]()
賡續歷史文脈,團結傳統延續至今
一張張老照片,記錄著上世紀的土坯房與泥濘路;電子屏幕上,播放著各族群眾共建和美村寨的奮斗場景;透明展柜中,非遺證書見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村里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展示館,是歷史切片陳列室,也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是一部立體的民族團結“教科書”。
維回新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間。維吾爾族將領哈勒·八士隨明太祖南征,后定居今楓樹鄉一帶,獲賜“翦”姓。此后數百年間,其后代與當地的回族、漢族等各族居民一起墾荒屯田、繁衍發展,形成多民族互嵌共融的生動局面。翦伯贊故居里的手稿、哈勒·八士墓地的碑文、清真寺飛檐下的忠孝匾額、鄉規民約里的“親仁善鄰”,娓娓訴說著這座古寨里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故事。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楓樹小學的非遺課堂上,非遺傳承人肖瑤帶著孩子們研習剪紙、刺繡,在紅紙翻飛與針線交錯的指尖技藝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孩子們研習的成果,展示在校園里的“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長廊上,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各族青少年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一棵石榴樹,千顆共心籽;共繪和美卷,同赴復興程。”這句話,刻在街道展板上,也融進各族干部群眾的血脈里。“我們的祖上互相幫助、互相團結,就像石榴籽似的緊緊分不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維吾爾族老人翦林新的一番話,道出了維回新村600余戶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
![]()
宜居宜業宜游,和美村寨書寫新篇
27公里瀝青路串聯起全村,300盞太陽能路燈如星河散落,25公里污水管網讓生活廢水“變廢為寶”。住在青磚黛瓦的民居里,推門見綠、抬頭望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山水相融,步步皆景,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業興、人和”的生動畫卷。“現在住在村里比城里還舒服!”村民翦立兵的庭院整潔有序,“美麗庭院”的流動紅旗隨風輕擺。
在和美村寨建設中,維回新村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美麗庭院”建設,新建象征民族團結的“石榴籽”雕塑,打造“楓林花海民族團結示范園”,積極引導各族村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主人翁”意識,變“要我美”為“我要美”,共同將村寨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
“過去守著幾畝田,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端起‘旅游碗’,戶均年入2萬元!”村民薛文兵在自家開的酒樓內,忙得腳不點地。融合多民族飲食文化的“楓樹牛肉包”剛出蒸籠,游客便爭相下單。這道“舌尖上的民族團結”佳肴,正是村里各族群眾貢獻智慧、參與產業振興的縮影。
近年來,維回新村以“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破題,構建“農業種植+加工體驗+文旅融合”全產業鏈:千畝富硒稻田泛著金光,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將優質大米加工成禮盒產品;以傳統鹵制工藝制作的牛肉產品飄香四方,年銷售額破百萬;國家4A級景區“楓林花海”四季皆景,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各族群眾共享農文旅融合發展紅利。
民族團結為墨,鄉村振興為紙。桃源深處的百年古村,各族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李翠 海寧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