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韓國慶州舉行。
從10月27日開始,韓國進入“APEC超級外交周”。這是韓國時隔20年再度主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也是韓國總統李在明就任不到五個月后迎來的首場“超級多邊外交”。
此次會議發表了《2025年APEC領導人慶州宣言》《APEC人工智能倡議》和《APEC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框架合作文件》等成果文件。韓國媒體分析稱,通過本次會議,APEC在區域合作方面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以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通過創新實現繁榮,以及加強人類共同應對未來的能力等共同目標。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近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APEC會議通過以成員共識為基礎的合作機制,有望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邁向高質量新階段。
![]()
李熙燮。攝/本刊記者 劉旭
李熙燮是韓國資深外交官,20世紀80年代加入韓國外交部,長期活躍于區域合作與國際事務,親歷了中日韓與亞太合作的多個關鍵階段。在擔任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前,李熙燮曾先后出任韓國駐印度尼西亞公使、駐日本公使、駐福岡總領事等重要職位。
在李熙燮看來,APEC會議今明兩年在韓國和中國接連舉辦,為亞太地區通過合作與團結增強自由貿易體系與多邊通商體制的韌性,并推動可持續與包容性增長提供了重要契機。
推動亞太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不足,通貨膨脹與地緣政治沖突等復合性挑戰交織,亞太地區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你如何看待在此背景下召開的慶州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你是否認為本次會議能夠為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國家間合作注入信心與動力?
李熙燮:APEC成員經濟體占全球GDP的60%以上、占全球貿易總量約50%、占全球人口約40%,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論壇。可以說,這一切都是過去36年間APEC成員經濟體間不斷促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當今世界正面臨空前復雜且難以預測的挑戰,如戰爭、氣候變化、人工智能與技術革命的加速、低生育率與老齡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等。特別是在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本次APEC會議面臨的挑戰十分艱巨。但對合作的迫切需求,恰恰會成為挖掘各方潛在凝聚力的動力。
本次APEC會議主題為“我們構筑的可持續明天:連接、創新、繁榮”。我認為,會議提出許多建設性的務實方案,并進一步鞏固成員經濟體之間的合作。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日本、韓國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合計約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在產業供應鏈上也互相具有高度依存關系。那么,三方如何通過APEC這一多邊平臺,深化制度性對話,強化務實合作,從而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貿易碎片化等風險?
李熙燮:《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東盟+3”(中日韓)機制以及中日韓合作等機制相互交織、互為補充,共同支撐了亞太合作的制度體系。未來,應在推動這些機制高效運作的同時,進一步激活APEC這一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多邊合作平臺。
從這一視角看,中日韓三方在區域合作體系中正發揮著核心作用。三方的協調與團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尤其是在今年韓國、明年中國相繼主辦APEC會議的背景下,中日韓合作有望為提升亞太自由貿易體系的韌性、強化區域經濟聯動注入新的動力,推動亞太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11月1日,韓國慶州,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周期間,工作人員在領導人合影儀式前清潔講臺。圖/視覺中國
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經濟合作格局
《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顯著上升。高關稅壁壘、“去風險化”以及產業鏈本地化傾向,正對開放型經濟體制構成挑戰,也凸顯出國際合作機制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為保障區域供應鏈穩定,中日韓三方可以通過 APEC會議推進哪些具體的合作方向或機制?
李熙燮:APEC作為以成員間共識為基礎的合作機制,其當前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與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區域內部的結構性因素,因此推進合作并非易事。然而,在此過程中,中日韓三方應發揮積極作用。三方在“東盟+3”(中日韓)機制中已承擔東亞區域合作的重要角色,并在數年前提出了有關供應鏈穩定化的具體方案,目前正逐步落實。未來,可考慮將這些既有機制在APEC框架內進一步公開化、制度化,推動形成具有實際執行力的合作體系。此外,中日韓三方均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與政策影響力,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將成為三方在APEC議題上作出實質性貢獻的重要基礎。
此外,由于三方產業結構相似,過去那種以互補性垂直分工為主的體系正在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轉向“網絡型協作”。與此同時,如果中日韓三方將各自的能力有機結合,制定新興產業標準,有可能形成創新生態。三方需要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同時,持續努力積累相關成果。
《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多邊主義動搖,地區合作也面臨信任危機。你認為APEC會議如何繼續作為促進區域共識與合作的平臺發揮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中日韓三方應發揮怎樣的建設性作用?
李熙燮:在當下不確定的國際秩序與貿易環境中,APEC會議也可謂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因此在亞太經濟中承擔重要角色的中日韓三方,其責任也隨之加重。APEC會議在韓國和中國接連舉辦,更為亞太地區通過合作與團結增強自由貿易體系與多邊通商體制的韌性,并推動可持續與包容性增長提供了重要契機。
與此同時,如果能進一步激活并有機銜接RCEP與CPTPP等機制,將為APEC的功能拓展與區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新聞周刊》:你多次訪問中國,今年也出席了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基于這些在中國的經驗,你如何評價中國在區域合作中的角色與貢獻?中國在推動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與多邊合作方面將展現何種領導力?
李熙燮: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亞太合作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回顧2014年北京APEC會議,中國在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會議通過了《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為實現FTAAP確立了行動框架。這一舉措不僅為亞太經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后續CPTPP、RCEP等協定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制度藍本。
此后,中國持續通過RCEP等機制深化區域經貿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融合與升級,進一步鞏固了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引領地位。希望中國將在明年的APEC會議上繼續發揮主導性作用,推動區域合作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新聞周刊》:在處于轉型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你如何評估中日韓合作的未來潛力?又如何看待亞太經濟一體化的中長期前景?
李熙燮:中日韓合作誕生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應對進程,并在危機后的制度化合作中不斷深化。在這一過程中,三方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智慧,應進一步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鞏固以相互信任與互補共生為基礎的合作關系,持續凝聚區域合作的動能與潛力。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必要繼續推進包括中日韓在內、由東亞15個經濟體共同參與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RCEP,使其成為東亞經濟合作與未來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基石。為進一步鞏固RCEP的地位,應積極推動其進一步“升級”,在開放度與減讓標準上逐步向CPTPP靠近,并在中長期探索兩大機制的趨同與對接。
目前,RCEP的15個成員與CPTPP的12個成員中,有7個國家同時參與兩個機制,且部分RCEP成員已正式申請加入CPTPP。這一趨勢表明東亞區域經濟融合正在加速推進。最終,隨著RCEP與CPTPP的互動與融合,亞太經濟一體化將進一步深化,并推動構建以FTAAP為目標的更高水平經濟合作格局。
記者:劉旭
文:劉思寧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